申生不息 普通人话变迁 | “人和鱼都住进了满意的家”

  从蜗居到新房,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伟忠

图片

图说:朱伟忠在阳台上看外面的风景 周馨 摄

  1956年出生,1967年搬入彭浦新村居住,曾经历过5人蜗居、10户人家合用一个卫生间的窘迫时期,也见证了旧改启动后,环境“脏乱差”的工人新村蜕变为幸福宜居的崭新社区。如今,他和妻子住进了彭三小区五期的新家,过上了理想中的退休生活。

  推开朱伟忠的家门,第一感觉是“窗明几净”。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蓝绿色的皮质沙发,与装饰画的色调和谐统一。浅灰色的地砖擦拭得一尘不染,倒映出窗外绿叶随风轻舞。85英寸的巨大电视嵌入柜中,朱伟忠是申花队的球迷,每一场球赛都会准时收看。吃完晚饭,他爱和妻子出门兜一小时马路,遇到老邻居还会聊上两句。

  这样舒适惬意的退休生活,在旧改前,朱伟忠从没想过。彭三小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上海最老的工人小区之一。2007年起,彭三小区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历时15年分5期完成。朱伟忠居住的彭三小区五期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2022年正式回搬新居。从蜗居到新房,朱伟忠的生活切面里映射出时代的沧桑巨变。

  房子上了年纪

  1967年,彭三小区还叫彭浦新村,周围农田环绕。小区里只有六七排房子,居民大多是彭浦工业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彼时,朱伟忠全家5人搬进了24.6平方米的两室户,大房间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和可收纳的单人床,住着父母和妹妹,小房间则为朱伟忠兄弟俩打造了一个上下铺,“那时房子虽小,但算是小区里条件很好的,能搬进来很开心。”

图片

图说:搬了新家,买了更大的新鱼缸 周馨 摄

  朱伟忠家在5楼,10户人家共用一个卫生间,只能倒马桶。洗澡要拎水过去,再用毛巾擦洗。约40年前改建后,变成5户人家共用一间,还安上了蹲式的抽水马桶。公用厨房只有一个水龙头,逢年过节就要排队洗菜。

  19岁那年,朱伟忠“上山下乡”,与妻子相识相恋。8年后回到上海,他们先是租住在农村,直到1990年左右,父亲故去,兄弟姐妹也纷纷成家,才再次搬回彭三小区。

  老房子上了年纪,什么毛病都有。电线裸露、墙皮脱落,厨房还有蟑螂老鼠,走廊杂物堆积难以通行。管道时常漏水,居民上个厕所都要打伞,“说是‘脏乱差’也不为过。”令朱伟忠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下雨就像发大水,一楼的积水时常没过膝盖。

  “改”出幸福新生活

  熬着熬着,旧改来了。彭三五期原有11幢非成套旧公房,878户居民。2018年,彭三五期正式启动签约,创造了100%签约率和启动搬迁后一个月内居民100%搬离的全市旧改“双百奇迹”。

  2022年3月,朱伟忠顺利拿下一套厨卫独用、配套电梯的两室户,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同年10月,他和妻子正式乔迁新居。经过精心设计与布置,新房有了家的模样——餐桌上摆上了装饰花,厨房配备了洗碗机、烤箱等各类厨具,连装饰柜里的葫芦、天鹅等摆件都已就位。

  “旧改后,连我的鱼也跟着沾光。”朱伟忠爱好养鱼,阳台一侧打造了一方晶莹剔透的水世界,色彩斑斓的10余条金鱼与热带鱼遨游在1.2米的鱼缸里,每天早上都会排着队等待喂食。另一侧则放置着两个透明玻璃缸,两只乌龟正悠闲地踱着步。朱伟忠说,喜欢养鸟的孙女还为3只颜色各异的玉鸟在屋门口安了家,为他增添了不少甜蜜的“烦恼”。

  老房旧貌换新颜,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闲来无事时,朱伟忠爱和妻子在阳台上喝喝茶,看看人间烟火。岁月如梭,曾经的破败痕迹早已成为历史的扉页。家里唯一“幸存”的“老物件”是一个木凳,表面已有些许斑驳,朱伟忠偶尔会拿来充当“脚垫”。

  如今,彭三小区绿树成荫,还有了健身步道;周围配套齐全,楼下就是菜场;出行更是便捷,步行5分钟就是地铁。“我赶上了好时代,住上了满意的新家,已经没有遗憾了!”朱伟忠笑着说。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