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丨下庄人的“出山梦”,千仞绝壁凿“天路”

“那个时候啊,我们被大山堵住了‘出路’,走山路要两三个小时才能走到乡政府,我第一次出山的时候看到了水泥路、车子、楼房,感觉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又令人震撼......”9月20日傍晚,下庄村村民杨元鼎坐在自家农家乐门口的木质小板凳上,感慨地对上游新闻记者说。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这个位于巫峡深处群山“井口”里的小村,因一个叫毛相林的人和一条“天路”,被世人所知。

为摆脱贫困,给子孙后代开路,1997年,村支书毛相林带领百余名下庄人在鱼儿溪炸响了第一眼开山炮。历经7年,用锄头、钢钎、大锤,硬生生在千仞绝壁间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连接。

 

图片

航拍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通车了,山里的农货拉出去了;游客来了,村里的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杨文鼎和另外两户村民合伙盖起了一栋三层楼的农家乐,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这个曾经贫瘠的村庄里慢慢描绘成型。

那些曾沿着小路走出下庄的年轻人,也一拨接一拨回到村里。杨元鼎的两个女儿也回来开了一家农家乐,就在爸爸那个农家乐的前院,每天大女儿都会站在院子里喊:爸爸下来吃饭。

“下庄的今天,是我做过最好的梦里都没出现过的场景......”杨元鼎笑着说。

图片

下庄村风貌。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从前的下庄是一口“井” 

“以前村里最多的时候几百人共用一口井,遇到天干的时候,我们要24小时排队守着井,隔一段时间就要把水打出来......”62岁的杨元鼎回忆。那时候舍不得用水,洗了菜的水要留着洗脸洗脚,然后还要留着洗衣、喂猪。

小的时候,从没有走出过下庄村的杨元鼎,觉得世界大抵也就是一个井口的模样,大人们在“井底”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大山的外面是什么样的?在杨元鼎儿时的脑袋里,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初中的时候,杨元鼎去了骡坪镇上读书,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成排的商店、二层楼高的楼房、跑得飞快的汽车。后来他去了巫山县城读高中,才知道世界原来可以更加“高级”。

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的杨元鼎回到下庄村。彼时父母年迈多病,弟弟妹妹还小,他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担子,扛起了家庭的重任。后来他也娶妻生子,有了三个女儿。

杨元鼎每年都会出山一两次,用背篓背着腊肉、土豆等自家的农货,沿着下庄古道爬几个小时的山路翻出大山,走到镇上卖掉,再购买盐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回来。

图片

杨元鼎。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下庄古道上有些地方打了石墩相对好走,有些地方则是陡峭土路,常常会有人踩滑了滚下山坡,摔得头破血流。有一次二女儿高烧不退,他喊来女儿舅舅,两个人轮流背着走了五六个小时,才送到了镇上的诊所。

后来隔壁村通了公路,那里的村民们靠着种植烤烟,盖了新房,买了三轮车,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我们心里是又羡慕又着急......”可是下庄村地处偏远,修路困难,迟迟没等来修路的消息。1997年,当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提出“咱们就自己修一条路”的时候,村民一呼百应。

“虽然说刚开始那会儿大家都很积极,但在山里没日没夜修路干活的时候,我们都没想到自己真能修得通!”杨元鼎回忆说,“那会儿我们心里想的就是,我今天修一点,后人就能少修一点,下庄村一代代修下去,迟早能修得通。”

孩子们渐渐长大,三个女儿外出读书,后来都嫁到了山外。

图片

下庄村的夜空。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天路”通了日子变了

2004年,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终于在绝壁上修通了!

“路通车的那天,毛书记找来一辆车,全村人跟在车后面把路从头走到尾。”杨元鼎说,走到终点的时候,毛相林哭了,全村人都哭了。

后来,当地政府先后对下庄村的道路进行加宽、硬化加固,并加装护栏。从下庄村到县城的时间,由过去的两天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左右。

渐渐地,下庄村有车来了,车子把山里的农货拉了出去,把村民拉了出去,把游客带了进来......

2016年,下庄村出村的泥巴路建成了水泥路。

次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杨元鼎和另外两户村民一起,盖起了一栋两层的大房子,合开了一家名叫“三合院”的农家乐。后来游客更多了,便又加盖了一层。

2022年,毛相林被评为时代楷模,下庄修“天路”的故事广为流传,游客纷至沓来。杨元鼎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也回到村里,在“三合院”的前院老宅,又合伙开了一家农家乐。

“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女儿也回来陪在身边。”提到女儿,杨元鼎笑得灿烂,“下庄从走不出的井,变成了舍不得离开的窝......”

“爸,下来吃饭了……”正说着,大女儿杨慈的声音从坡下面的院子里传来。

“来了!”杨元鼎大声应道。

图片

杨元鼎和女儿杨慈。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技校录取通知书晚到三个月

为了保留住最正宗的乡村味道,杨慈和妹妹开的农家乐,用的是农村最原始的柴火灶。

腊肉、腊排骨、豆芽、红苕尖......杨慈动作麻利地整理着食材,热气腾腾的汤锅里,煮的都是下庄的风味。

图片

农家乐厨房里,杨元鼎正在盛饭。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1996年读初中的时候,杨慈第一次走出下庄村,她在骡坪的孃孃家中看到了电视,知道了什么是银行、医院和商业街。“那个时候就想,将来要读书走出去。”

杨慈初中毕业后应该去读技校的,结果因为路不通,录取通知书寄到了镇上,她晚了三个月才收到。虽然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可有亲戚说读技校没什么用,再加上已经“迟到”了几个月,杨慈便放弃了继续读书,后来就留在了巫山县城打工。

图片

杨慈。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那个时候杨元鼎和村里的叔叔伯伯们,还在没日没夜地修路,常常个把星期都不回家。由于回家的路不好走,连续很多年,杨慈都没能回来。

2004年下庄村通车后,杨慈和老公两个人骑着摩托穿着棉大衣,把娃娃夹在中间回到了下庄村。从那以后,她每年都要回来很多次。

近些年,每次回村杨慈都会发现村里的新变化,她也愈发想回家。2023年,因为杨元鼎的农家乐常常“爆满”,在妹夫的提议下,杨慈和二妹一起回到下庄,紧挨着“三合院”也开了一个农家乐。

“这里空气好、环境好,我回来就不想走了。”杨慈说,她现在也会拍摄一些短视频发布在快手上,把家乡的美更多地展现给网友们看。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的旅游能够越来越好,多开发些‘耍事’,让更多的游客来欣赏下庄的美景,品尝地道的下庄菜。”杨慈说。

图片

“三合院”农家乐。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众多年轻人回到下庄发展

在下庄村,毛相林时常会在下庄文化广场一侧的“下庄筑路英雄谱”雕塑前驻足,上面镌刻着102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普通村民的姓名,以及6位长眠在此的乡亲的名字。

与雕塑遥遥相对的,是群峰莽岭间、从“井底”一直延伸到“井口”那条蜿蜒盘旋的“天路”。 

一批批游客沿着“天路”来到下庄村,这条路如今已经成为一条旅游公路,电瓶车在盘山路上,载满了前来观光和学习的人。

20岁的杨军回来了,和父亲一起开起了观光车。就在这条“天路”上,他把下庄的故事讲给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听。

小伙黄平回来了,他开着挖掘机忙着到处修路、修房搞建设。

小伙彭淦也回来了,他和自己曾经的老师成为了同事,要把村里的娃娃培养成才。

90后袁孝鑫辞去了大城市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也回来了,在村民的支持下成为了村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村主任。她计划着要把下庄和旅游景区联通起来,挖掘下庄的传统手艺,直播带货、发展农业......把下庄打造成自己心中的“诗与远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近两年来,有50多个年轻人先后回到下庄村发展,他们将会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