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靠奋斗“书”写

秋分时分,瓜果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丰收的季节。位于淮河南岸的安徽寿县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走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吕圩村笔直的柏油路上,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铺满田野,稻穗低垂,随风飘扬,几台大型收割机在稻浪中来回穿梭,吕圩村村民正在乘着天气晴好,抢抓农时收割水稻。

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一束束饱满的稻穗脱粒、筛选后,被装入拖拉机。“苦日子过惯了,见不得浪费,正好家里养了些鸡鸭鹅,带回去当作饲料。”村民张书东正背着背篓跟着收割机的痕迹,眼睛紧盯地面,寻找洒落在地里的谷穗儿,然后一个一个地捡拾起来,放进篮子里。当被问到用途时,他笑呵呵的说。

今年42岁的张书东,与常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他从小犯有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仅靠耕种3.6亩土地维持基本生活,家庭极度贫困。吕圩村党总支书记张耿书介绍,“我们村所属丘陵地段,产业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业为主,年轻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只有一些老人和书东这样无法外出挣钱的留在村里务农,原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2017年,淮南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驻村工作队,选派3名党员干部进驻吕圩村,在得知张书东一家的特殊情况后,驻村工作队为张书东一家申请了残疾人补助、办理了新农合参保等,并结合张书东个人情况,联合农技所针对性地开展家禽养殖技术培训,鼓励他发展家庭作坊式养殖,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图片

养殖需要喂养、防疫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有不明白处,张书东就到处打听,或者购买养殖书刊研究,边养殖、边摸索、边改进。短短一年时间,他从一个养殖“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从最初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上千只规模,家庭年纯收入4万余元,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榜样。

“现在的我不仅找到了生活的出路,还娶到了媳妇,儿子和女儿健健康康,读书也很争气。”谈及现在的生活,张书东满足的说,“我把这几年挣的钱在李山街道买了一间门面房,下一步准备经营养殖饲料,到时候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增加收入,往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张书东是吕圩村村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友水水产养殖合作社徐诗陆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方式推广稻田虾养殖,流转1300余亩土地改造虾塘,带动龙虾养殖产业发展,成为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建国肉鸽养殖场徐佩帅凭借着过硬技术,带动3户村民开展规模化养殖,提升肉鸽产业集聚效益。

发展特色养殖业已成为吕圩村独具特色的“新名片”。淮南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00余万元,援建畜牧养殖基地、光伏电站、太阳能路灯、农用机械等项目,由“输血”向“造血”帮扶方式转变,让村民走上可持续的致富路。“通过连续三届驻村工作队的接续帮扶,村年集体收入由帮扶之前的“零”到目前的68.4万元,有力促进集体增实力、产业增效益、群众增收益。”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程翅翔说道。

幸福都是奋斗书写出来的。如今,在吕圩村,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图片由王灿、王明礼、张海林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