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现代科学的全球起源》
[英]詹姆斯·波斯基特 著,孙亚飞 译,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2024年8月版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追溯了16世纪地理大发现至当代,现代科学诞生的过程。作者将现代科学诞生及发展中的重大时刻,置于全球历史范畴,从而介绍了非洲、亚洲、美洲等地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还原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科学家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作者摒弃了现代科学诞生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其诞生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与汇聚,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现代科学的新的方式。本书著者詹姆斯·波斯基特是英国华威大学科技史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并曾任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的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涉及现代早期到当代的科学史。
《科学的奇幻之旅:让诺奖评委带你重温充满好奇心、勇气、求真、热爱与合作的科学历程》
[爱尔兰]卢克·奧尼尔 著,丁将 译,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2024年10月版
这本书大致遵循科学的发展脉络,通过讲述天文学、航空航天科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DNA科学、医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气候学这十个关键科学领域的起源和发展,用十张人类科学史的精彩侧写,基本复原了科学的发展历程。本书著者卢克·奥尼尔(Luke O’Neill)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9年诺贝尔奖评委;爱尔兰圣三一大学圣三一大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学院教授,牛津大学特聘讲师,国际细胞因子学会会长。
《数学与艺术(修订版)》
蔡天新 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8月版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数”的命题,稍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欧几里得的《原本》先后建立起艺术和数学的共同准则,即模仿说。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与几何学紧密相连,中心人物有阿尔贝蒂、达·芬奇和丢勒,以至于文艺复兴被认为是“数学精神的复兴”。17世纪是“天才的世纪”,跨界人物频出。之后,相继出现了“音乐家中的数学家”巴赫、精通音乐理论的数学家欧拉和“数学王子”高斯……本书作者蔡天新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数学学院特聘导师。
《星空的传说》
[法]让-皮埃尔·韦尔代 著,徐和瑾 译,北京出版社,2024年7月版
在不同时期人类的眼中,星空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倒影。文明的差异,在星空的认识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传说,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书从“科普+文化史”的角度,叙述了在各个不同的文明早期,人们对待星空是如何建立起最初的宇宙观念的。作者让-皮埃尔·韦尔代(Jean-Pieere Verdet),拥有数学学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进入巴黎天文台,先后研究日冕物理学、行星的红外辐射。
《宇宙是什么:探索宇宙的起源、结构与深层奥秘》
[日]村山齐 著,武晓宇 译,2024年9月版
本书以破解“宇宙的本原与法则”为线索,结合基本粒子物理学与宇宙学的研究,用推理小说般的行文呈现了宇宙的起源、可能结局以及底层构造,细致描绘了人类追寻宇宙之谜的壮阔历程。此外,作者带领读者探索了“额外维度”“暗物质”“反物质”“暗能量”等宇宙谜题。本书作者村山齐(Hitoshi Murayama)是日本物理学家,东京大学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我的世界观》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著,张卜天 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果麦文化,2024年8月版
爱因斯坦真实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是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创造相对论,如何在动荡的世界中坚持自我的?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的科学灵感之源是什么?他怎样评价牛顿、伽利略、居里夫人、弗洛伊德、圣雄甘地?种种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万万想不到的地理》
邢海洋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8月版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地理科普书。共收录41篇科普文章,由太阳系跨越到我国黄河流域,从我们熟悉的现象、身边的事物切入,以天文、大气、地球科学的大视野提出问题、探究原理——太阳系最高的山峰在哪里?怎么才能感知到空气?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的“回南天”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南极是一片堪比外星的土地?本书作者邢海洋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理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农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农学专业)。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星球研究所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9月版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早期,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蒙昧时,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等在各地陆续崛起;后来,越来越多的村镇、城池在各地兴起,像长安、南京、丽江等,在华夏大地上,它们就像持续燃烧的灯火,照耀千年;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内外部的交流互动非常频繁,包括长城、大运河、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让中华文明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他内容还包括民居、梯田、古塔、兵马俑、圆明园等。星球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业科普内容创作机构,2019年和2021年分别推出地理类科普著作《这里是中国》《这里是中国2》,图书获得“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中华优秀科普图书”等荣誉。
《陪你去逛动物园》
卢路 著,梁伯乔 绘,2024年8月版
本书从游客逛动物园的常见困惑与误区出发,选取了三十余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讲述了动物园里不为常人所知的那些事,以求“为游客解惑,替动物园发声”。全书包括七个篇章:动物吃什么、动物住哪里、动物怎么了、动物谈恋爱、动物看医生、饲养员的日常以及逛动物园的攻略。本书著者卢路是一个从小就对动物园热爱到近乎执念的人。每到一处,动物园是必到之地,至今走过了全世界44所动物园;插画师梁伯乔是漫画博主,主要创作科普漫画和动画作品,为多部科普作品绘制插图。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
[英]白馥兰 [美]芭芭拉·哈恩 [印度]约翰·博斯科·卢杜萨米 [美]蒂亚戈·萨拉瓦 著,于楠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2024年10月版
这本书主要反对了史学界被欧洲中心主义统治的现象,采取了多文明比较的视野,对中国的粟种植,轮种,农作物多样化交口称赞。本书也是一本技术史类的图书,作者对植物的物性进行了历史性剖析。书中还对比不同文明视野下的农业智慧,发掘鲜为人知的农业文明:中东的郁金香品种研发系统领先世界几百年;阿拉伯的椰枣绿洲文明包罗万象、兼收并蓄;令亚洲古文明勃兴的灌溉工程、改变西方人饮食习惯的可可豆、创造绿洲文明的椰枣树、日本小农的手作酱油、鼓励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土豆……农业改变世界的同时,世界也重塑着农业。本书著者白馥兰(Francesca Bray)是当代国际汉学界、社会人类学界、科技史学界的重要学者,师承李约瑟;芭芭拉·哈恩( Barbara Hahn)是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博斯克·卢杜萨米(John Bosco Lourdusamy)是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历史学教授;蒂亚戈·萨拉瓦(Tiago Saraiva)是德雷塞尔大学历史学教授。
《橡子之谜:盛口满科学散文集》
[日]盛口满 著,田田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轻读文库,2024年10月版
橡子是什么?可以吃吗?为什么橡子都戴着“帽子”?松鼠真的喜欢吃橡子吗?树木为何有时结橡子,有时不结?它的“情书邮递员”是动物还是风?是谁在它的枝叶间编织摇篮?怎样用橡子做饼干和咖啡?秋天,橡子静静掉落在林间,作者带你边捡,边吃,边思考,用一颗橡子,发现大自然的奇迹。本书作者盛口满 (Mitsuru Moriguchi)是日本著名的博物学家、插画家,绰号“螳蜥先生”,也是当今日本活跃的生物记录作家。
《牙齿的困境:美国牙科问题纪实》
[美]玛丽·奥托 著,陈璐 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年9月版
在《牙齿的困境》一书中,你会读到许多让人不安的故事。作者试图用这些故事来串起美国牙科的历史,反思美国医疗保健体系的弊病,并揭露事情背后社会不平等的真相。比如:牙医们因报销率低不愿为穷人服务,12岁的男孩迪蒙特最终因未经及时治疗的牙齿发炎感染了大脑而死去。又如:美丽的牙齿成为评判人成功与否的标志,明星们“珍珠般的白牙”花费了巨资,而许多穷人则因为一口坏牙难以找到工作……牙齿健康危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时代的问题。本书作者玛丽·奥托(Mary Otto)是记者,作家,美国口腔健康新闻领军人物。
《让我们成为人的一切:一位儿童神经外科医生的病房故事》
[英]杰伊·贾亚莫罕 著,景华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8月版
本书作者每天都在做生死之间的抉择。因为他是牛津一间医院里的儿童神经外科顾问。每一天都有孩子的父母在他的身上寄予最沉重的厚望,指望他可以治愈自己生病的小孩。他为每一次成功感到骄傲,也被每一次失败紧紧缠绕。他作为孩子们的医生,不仅有拔群的手术技巧,更有一颗坚韧温暖的仁者之心。对他来说,没有一个病人只是统计学上的一个数字。本书著者杰伊·贾亚莫罕(Jay Jayamohan)毕业于全球前十的Imperial College London St. Mary's医学院。现在是牛津大学下属约翰·瑞德克里夫医院的儿科神外顾问,也是牛津的荣誉高级临床医学讲师。
《药物的毒 营养来解:摆脱药物副作用的科学营养方案》
[美]苏西·科恩 著,冷雪 梁玖雯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8月版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会盗取身体必需的营养素,导致身体产生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健康。作者将这些会盗取身体必需营养素的药物以及生活方式等称为“药物盗匪”。被“药物盗匪”盗取的营养素其实很容易通过饮食和营养来补充,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应该补充什么,以及怎样补充。苏西·科恩(Suzy Cohen),注册药剂师,从业超过30年,被誉为“美国最受信赖的药剂师”之一。
《从弓箭头到鼠标箭头:给仿生人讲人类科技史》
[西]戴维·加耶 著,赵雨萌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轻读文库,2024年10月版
所谓“技术”就是最新的电子产品?事实是,几万年前,当某个原始人用一块石头撞击另一块石头,创造出燧石刀后,人类通过技术(以及之后的科学)来改变生活的旅程便开始了。科技发展到现在,尤其是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再是让生活更便捷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到我们是否会被技术反噬,是否还能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带着这个问题,作者借一位仿生机器人的日记,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审视了那些改变过人类历史进程的技术发展,生动解释了我们如何走到现在,为何需要从现在开始改变,以免失控的未来到来时措手不及。本书著者戴维·加耶(David Calle)毕业于马德里理工大学,是西班牙电信工程师,YouTube明星教师。
《色彩的科学:从洞穴到屏幕的绚烂之旅》
[英]亚当·罗杰斯 著,罗妍莉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2024年10月版
本书借助10件常见事物,讲述其中涉及的色彩科学知识,展现色彩发展的历史,构建色彩科学体系,全面展现色彩科学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穿越300万年,横跨东西半球,探寻色彩科学研究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非洲史前岩画、中国瓷器、彩虹、世博会场馆、铅白颜料、钛金属、《荷马史诗》、双色连衣裙、油画修护和液晶屏幕……涉及物理学、化学、神经科学、材料学、语言学、心理学、艺术等众多领域,颠覆人们对颜色的既定认知。本书作者亚当·罗杰斯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连线》杂志高级记者,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新闻项目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