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国创中心推进CO-OP人才培养,助力破解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两张皮

“很多大学生虽然实现了上大学的理想,却往往面临着找不到人生新目标的困惑。而目前大学里传统、简单的课堂教育模式,很难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目标。”长三角材料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国创中心CO-OP教育项目(Cooperative Program本科生带薪实习教育)负责人肖玲表示,“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滞后于实践,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导致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这往往容易让大学生出现‘空心病’。而对于工程应用类专业学生,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的脱节,也会让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为进一步通过产学研融合的方式推动工程人才的培养,长三角国创中心设立了CO-OP专项工作组。日前肖玲向澎湃科技透露,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长三角国创中心已经与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以及滑铁卢大学布鲁内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等海外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并与4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本科生CO-OP教育。 “我们一方面为愿意在中国设立学生实习岗位的海外高校,提供岗位开发、预实习课程、岗位质量管理等全流程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与国内高校深度合作,联合推动CO-OP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同时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建立专门的CO-OP学院。这样做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中国高校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本科人才。”
CO-OP即本科生带薪实习教育机制,参加CO-OP的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进行定期轮换,以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在教育部指导下,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诸多成效,工程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不断提高,并不断探索高校与企业、政府园区等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型联培基地,大大缓解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供给问题,但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学校与产业双向自发奔赴的内在活力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肖玲表示,工程实践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在教育理念上重理论轻实践,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高校和企业支持学生开展工程实践的条件不足,针对工程实践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因素,造成了学生工程实践环节薄弱。
参加CO-OP项目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不同,他们大一上基础课,大二至大四每年分三个学期,实习学期和授课学期交替进行。实习时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全职实习,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选岗就职。企业根据需求提供实习岗位,每个企业也可开发适合本科生的不同类型岗位。岗位以专业技术类为主,辅以行政管理类岗位,并向学生发放岗位工资。企业需安排导师或师傅指导学生日常工作,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反馈学校。
肖玲说:“CO-OP机制让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即进入实质性岗位,接触真实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内驱力得到激发。同时通过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类别岗位的体验,不仅助力学生找到更适合的工作,也不断提高了对自身、对专业、对社会的认识,人生方向更加清晰,新的人生理想目标得以树立。”对于企业而言,肖玲表示,CO-OP提供持续、稳定、长周期的人才储备库,提供充足的人才选拔和观察期,提高人才交付率和精准率。企业通过“人才试用”缩减用才成本,降低招才风险,增加留才可能性,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给企业带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