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此刻
向未来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此刻,在百米井下,一架采煤机正有条不紊地截割煤壁,刀头飞旋。采煤机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刮板输送机自动推移,“三机设备”默契配合,大块煤炭从煤壁剥落,通过刮板运输机和输煤皮带源源不断被送往地面。
此刻,从矿区出发,一辆满载煤炭的列车正一路东行,即将到达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黄骅港。随后,这批煤炭将转乘运输船只,一路向南,到达下游电厂。
此刻,从晋陕内蒙古主产区,到云贵川复杂难采区,一处处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化安全高效煤矿正伫立在祖国大地。日均超千万吨的煤炭,以各大矿区为中心,向四方散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始终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75年来,深埋地下的乌金,正如此时此刻一般,从地下到地面,从开采到利用,从矿区到全国,为千家万户提供温暖与光明,日复一日,未曾改变。
但有些变化是显著的。
从1949年的3243万吨,到2023年的47.1亿吨,全国煤炭产量计量单位从“万吨”向“亿吨”飞跃,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1949年全国煤矿329处、平均规模9.9万吨/年,到如今全国煤矿数量4300处左右,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从早期的手工落煤,人力、畜力拉煤,到如今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开采,煤矿科技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从事故多发频发,到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从煤炭生产初期的高耗能、高污染,到如今我国煤炭生产过程中气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排放大幅减少,液体废弃物基本实现零排放,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75年来,这些变化,在每一位煤炭人的努力下悄然发生。我国煤炭行业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75年的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如今已天翻地覆。
放眼长远,变化还在继续。当前,“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我国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新的历史站位和能源布局,我国煤炭工业正在承担着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应对局部地区高峰时段仍存在的保障压力,加强储煤设施建设、培育储煤基地,建立有弹性和韧性的产业链,是必然之举;将煤炭行业发展成为绿色高效安全的行业,进一步推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加强超低排放技术在重点耗煤行业的全面推广、煤炭分质梯级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是题中应有之义;针对我国能源安全对石油的需求、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化工产品需求量的持续扩大,将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纯化工产业作为煤炭转化的重点方向,是大势所趋。
未来,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将成为实现煤炭行业、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不断强化,煤炭行业真正走出一条更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未来,煤炭企业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效率为主线,实现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 从单一的价值视角向整体的价值理念转变, 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未来,煤矿安全高效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系统建设布局更加优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智能化开采普遍实现,煤矿高危岗位作业人员大幅减少,矿区环境更美丽,煤矿工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可忽略的,目前煤炭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还有许多煤矿处于亏损状态。煤炭是艰苦和特殊行业,是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行业,其发展道路注定更具有复杂性。
同样不可忽略的,每一位勇于变革、持续奋斗的煤炭人,立足岗位求突破,放眼大局谋发展,如同75年来一样,一点一滴,把畅想变成图纸,让未来照进现实。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同心协力、砥砺前行——
致此刻,站在75年来千锤百炼的厚重基石上,我们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向未来,明知困难挑战,我们选择昂首挺胸,接下一份新时代的考卷。
这是一份以梦想为题的考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位煤炭人接续奋斗,勇敢书写。
(执笔:陶冉)
制图: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