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韶关地标变迁:从绿皮火车到高铁 韶关奔驰向前

从韶关东站到高铁站,从绿皮火车到高铁,韶关的每一次跨越都与铁路紧密相连。


铁路的发展不仅承载着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更串联起了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推动韶关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引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让我们以韶关火车站、高铁站的变化为镜,感受韶关城市发展变化的蓬勃生机。

图片

图片
10月1日,举国同庆之际,“韶关号”冠名高铁列车从“南海明珠”汕头站首发。文静 摄

图片



韶关东站:

穿越历史风雨的见证者


1916年,中国第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粤汉铁路完成广州至韶关段工程,并于6月15日正式通车。在这天,韶关有了第一个火车站——韶州站。

图片

韶州站。资料图片

此后数十年间,它见证了粤汉铁路为北伐战争中输送战士、中国军民为保卫粤汉铁路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韶关火车站在原粤汉铁路韶关站的基础上陆续进行了电气化改造、扩建。

同一时期,韶关则借助“小三线建设”契机,建成华南重工业基地,培育了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一时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乘坐着火车来到韶关,共同在粤北大地造就广东省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空调等诸多“第一”。可以说,韶关站见证着韶关昔日的工业荣光。

图片

1988年衡广复线开通。何坚强 摄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韶关到深圳的“丹霞号”和坪石到广州的“大瑶山号”旅客列车的开行,沟通了山区和沿海、内陆和港澳。无数韶关人带着梦想从韶关站启程,也让韶关的丹霞风光走向了世界,极大地促进了韶关旅游发展。

图片

韶关广播电视台影像资料。


此后一直至21世纪初,韶关站改名为韶关东站,现站房历经了多次改建、扩建。如今,韶关东站有客、货两个车场,客运与货运并存。建有站台3座,5个站台面,共有7条股道(客运),站房建筑面积6894平方米。

图片
韶关东站。张伟 摄

这座百年老站,屹立在曲江桥头、浈江河畔,已然成为粤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站,为韶关的农产品提供了通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重要运输通道,支撑着韶关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高铁韶关站:

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2009年12月,就在粤汉铁路的身旁,世界上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铁客运干线正式建成通车。

而作为武广高铁北上的第一站,位于武江区西联镇的韶关站也一并建成投入使用。车站总建筑面积49808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积15820平方米。车站设有2个岛式站台六条股道两层候车厅。

图片
韶关站。伟 摄

一条高铁,撬动一座城市的经济腾飞。随着韶关进入高铁时代,西联镇这片荒土地上,各大房地产商品楼拔地而起,入住率日益攀升,武江区逐渐发展成为韶关市产业集聚核心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战场和韶关高新区的核心区,韶关迅速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高铁开通所带来的便捷的物流通道带动了韶关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链的完善和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电子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图片


2022年,韶关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唯一数据中心集群,韶关乘风而起,坚持把韶关集群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胜负手”,举全市之力在韶关高新区推动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据统计,自2020年底以来,韶关高新区累计开工59个项目,总投资302亿元,完成投资102亿元,累计竣工31个项目,涵盖基础设施、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高铁,在推动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产业的产业资源集聚,提升韶关产业能级、优化城市功能、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强有力作用。

高铁韶关站的运输数据,也能折射出韶关经济社会的蓬勃活力。无论是商务出行、旅游观光,还是务工人员返乡,每一趟列车的启程都是经济活力的一次释放。

图片

2013年-2018年,高铁韶关站到发客流逐年增长,每年增长约5%。2019年同比增长13%,全年发送旅客303.7万人次,到达旅客312.3万人次。2024年与2019年相比,同比增长4%。

如今,高铁韶关站日常开行营业列车115列,其中上行60列,下行55列。一路奔驰的高铁,载着285万韶关儿女奔向美好未来。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恬
图片除署名外来源韶关民声网
编辑:李建群
责编:陈云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