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山水迢迢彼路遥遥
今夕桥梁飞架街衢洞达
桥
连接两岸,沟通四方
见证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每一座桥梁都是时代的印记
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
让我们一同踏上江西这片红土地
感受赣鄱大地上的一座座桥梁
它们不仅见证时代发展变迁
也连起了百姓幸福美好生活
以桥为画,共绘壮美山河
今天就跟随江南君一起
“桥”见奋进的江西
大桥飞架一江两岸,寄托着市民对“桥”见美好生活的向往。八一大桥既是南昌一江两岸的重要过江通道,又是著名的城市地标。家住南昌市东湖区大士院陈先生,现年72岁。他说,在老南昌人心目中八一大桥并非只是“桥”,而是一个地名一段记忆。
南昌八一大桥的前身是中正桥。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之后,中正桥更名为八一大桥。南昌“依水而建、缘水而兴”。放眼城市,从赣江这边到赣江那边的距离越来越近。这得益于南昌快速建设的过江大桥。自1989年,“千里赣江第一桥”南昌大桥开工,此后两岸融合新通道不断涌现,城市框架不断被拉大。
目前在赣江上,南昌市已建成12条主要跨江通道。一座座宏伟的大桥不仅飞跨江河,连接赣江两岸,为人民群众搭建起幸福生活,更是南昌加快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底气和信心。
1972年6月29日,大桥建设正式拉开序幕。1973年12月26日,5000余名工人汇聚长江之滨,九江长江大桥正式动工。由于初期种种难题,大桥建设陷入停滞。1993年元旦,公路桥率先通车,标志着大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94年7月,铁路桥完成铺轨,正式接入京九铁路网,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九江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更彰显了我国桥梁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座集双层铁路与公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先后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于老景德镇人来说,昌江大桥更是他们心中的一种情愫,陪伴着他们在这座千年古城里求学、工作、生活。老余今年74岁了,他回忆:“每天都会有不少外地人坐我的出租车,或是从市内经过昌江大桥,赶往位于大桥西侧的长途汽车站离开景德镇。虽然那时景德镇已经建了珠山大桥,但对于乘坐长途汽车的外地人来说,走昌江大桥还是最便捷的线路。”
光阴荏苒,已经退休十多年的老余现在还偶尔会乘车经过昌江大桥:“大桥一点没变,但桥两侧的变化太大了,两岸的圩堤全都成了漂亮的景观带。桥西的变化最大,原来从东市区过了昌江大桥,西边就没有什么房子了,现在这边到处都是漂亮的小区,完全没有了郊区的感觉。”
与其说昌江大桥陪伴了老余几十年的出租司机生涯,倒不如说,这座桥陪伴着每一个景德镇人,共同见证着景德镇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我的印象里,从前的南门桥很窄,很旧,但人流、车流量较大,如今的南门桥更宽阔,很通畅,这里确实是萍乡城市飞跃发展的有力见证!”9月26日上午,提起对南门桥难忘而又美好回忆时,家住萍乡市南门武云巷二单元101室、今年79岁的彭玉香老人感慨万千。
“一条几公里长的河边老街;一个生意尚好的老牌米面店;一排排低矮的百年老民房。这就是40年前,我十分熟悉南门桥周边景象。”彭玉香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随着南门桥的加宽改建、桥头百年老街焕然一新,百年老民房改造升级,南门桥以及周边成了一处古老而又独特的现代城市景观。
对于个人来说,她年轻时天天上班都要步行往返途经南门桥,如今步入老年,她每天都会定时到不远处的南门桥头休闲广场聊天锻炼身体,她现在的老年生活过得丰富而又充实!
在2004年10月渝洲大桥通车之前,连通县城南北主要为云津浮桥。它始建于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历经几次兵毁重建。说起云津浮桥的历史,袁河边长大的村民阮小华如数家珍。据悉,曾经的浮桥不仅连通县城南北,也是新余往来船只的停靠码头,承载了几代人的历史文化记忆。
渝洲大桥、新余大桥陆续建成和重建,承载着新余数代人记忆的老浮桥于2004年9月拆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渝州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新余市掀开了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的高潮,开启了两岸经济携手齐腾飞的新局面。
在鹰潭生活了近40年的刘大叔,回忆起了当年,信江河边艄公的号子仿佛还在耳畔。原来跨越信江只能通过坐船或过浮桥,如今却是大变样。
“以前没桥的时候渡口很多,很多等船的人聚在一起,一些商贩也过来了,每天熙熙攘攘,俨然就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卖油炸煎饼的、茶叶蛋的、瓜子的应有尽有。”刘大叔说,如今渡船早已不见,信江上架起了鹰潭大桥、鹰东大桥、信江大桥、龙虎山大桥等,天堑变通途,通行更为便捷。其中最恢弘大气的当属信江大桥,于2011年建成,塔高103米,呈一个“人”字状,取意于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于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慧:
90年前,红军将士在于都集结,临时搭起木板浮桥星夜渡河,踏上漫漫长征路。至此35年后,于都河上有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公路大桥——于河大桥,亦称为“长征渡口第一桥”,此桥给于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今,90年过去,当年的浮桥历经变迁,已经变成了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于都胜利大桥。这座桥成功建成通车,带来的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巨大变化,更是时代意义的深刻体现。新的胜利大桥,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交通便利,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流通与发展,更成为了吸引游客、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宜春大桥曾位于宜春市中心城区袁州区城东,以典型的中国传统拱桥建筑风格屹立,作为宜春市区最长的跨河桥梁,它是跨越袁河的主要通道。在岁月的流转中,它犹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不仅见证了宜春的变迁,也与新中国75年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站在明月大桥上,眺望秀江两岸风光,心中感慨万千。这座破茧重生的大桥,为城市发展开启了崭新篇章。自新桥建成后,宜春的经济发展犹如装上了强劲的引擎,一路疾驰;人民生活也迈上了新台阶,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它如同一个时代的坐标,标注着宜春在祖国蓬勃发展浪潮中的坚实步伐。”市民吴先生说。
“这座步行桥一头是水南街,另一头连着上饶以前最繁华的步行街。”在桥头一处石凳上下棋的王大爷说,早些年,这座步行桥上的人群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桥头两边还有好多小商贩。上饶市民俗专家汪增讨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2005年底至2006年初,信江步行桥再次改造,将桥的钢构件全部拆除了,仅保留原有的下部构造,至此车辆终是无法上行了。
“白天步行桥上行人不多,只有到了晚上,步行桥上灯光熠熠,映照着江边的树木花草,附近的居民会来到桥两侧的江边散步乘凉和锻炼玩耍,美丽的江边夜景,还吸引着很多游客来此观赏游玩。”王大爷看着不远处的步行桥说,信江步行桥已经由原来的交通要道变成了上饶一处美丽的景点。
现年72岁的李大爷长期生活在吉安,他表示,过去吉安赣江段上没有横跨两岸的大桥,渡口渡轮马力小、载重能力低,来往车辆不是因洪水中断交通而误事,就是由于枯水限制了轮渡航行而出现排成长龙等渡现象,货主、司机、旅客叫苦不迭。
1970年5月1日,井冈山大桥竣工通车,全长1090.26米,桥面宽9米,打通吉安往北的通道。李大爷说,井冈山大桥作为吉安市第一座赣江上的大桥,半个多世纪来,不仅解决了赣江两岸人民通行难问题,推动着赣江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承载着几代吉安人的城市记忆。
此外,记者了解到,由于大桥目前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基于大桥的服役状况、通行能力以及未来通航的需求,大桥将拆除。新建大桥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红色基因,尽可能保留原有红色文化记忆和历史痕迹,在桥梁结构、桥头堡以及红缨枪灯柱等方面都将进行传承和延续,使新的大桥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历史韵味。
在市民万先生的印象中,文昌桥曾经是抚州通往城外唯一的桥梁,逢年过节桥上时常拥堵得水泄不通,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恢复通行,那时万先生每年回老家进贤拜年,都得起大早,不然半天出不了城。如今文昌桥已经改为单行道,交通功能削弱,但它见证了抚州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居住在城外的周先生对文昌桥有着满满的回忆,这座桥对儿时的他来说是一座宝藏桥,夏天桥上凉风习习,是长辈们观赏夜景的最佳去处,桥下适合游泳嬉戏,是他和小伙伴们消暑纳凉的胜地。文昌桥还是周先生去城里玩耍的通道,新华书店、人民公园……他和城里的孩子一起享受着童年的乐趣。
赣水悠悠,鄱湖汤汤
桥韵悠长,千年流淌
在赣鄱大地悠久的历史上
千姿百态的桥留住了人们浓浓的乡愁
走过一座桥,走进这座城
“桥”见江西,正逢盛世
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
让我们共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