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医新闻】泌尿外科两位学者携手亮相第30届国际移植学会大会

2024年9月22日至25日,第30届国际移植学会大会(TTS2024)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圆满举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郑鑫和博士王嘉宇作为代表参会,并做学术报告。

此次大会,来自全球的医疗专家和学者云集,共同交流最前沿的医学研究成果,探讨创新理念。参会者们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探讨了移植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专家在本次大会上表现尤为亮眼,他们不仅带来了国内最新的研究进展,还为国际移植界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智慧。

图片

大会上,郑鑫分享了团队利用移植浸润性巨噬细胞来促进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存活并减轻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1]。王嘉宇在泌尿外科主任胡小鹏及郑鑫的指导下,分享了团队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免疫反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率先提出了受损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趋化中性粒细胞的分子机制[2],引起了各国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图片

图片

巨噬细胞助力肾移植:促进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减轻排斥反应

郑鑫和团队通过构建长缺血时间肾移植模型以及一种全新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ECs)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发现移植物浸润性巨噬细胞(GIMs)通过Ire1a/Xbp1轴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调控其功能,对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排斥反应产生重要影响。条件性敲除巨噬细胞中的Xbp1可改善肾功能,并通过激活TWEAK-Fn14信号通路促进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这一研究为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以及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和干预策略。

图片

受损肾小管上皮细胞趋化中性粒细胞的新机制

王嘉宇通过整合分析单细胞RNA-seq和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发现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受损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Spp1/Cd44相互作用趋化中性粒细胞的分子机制,通过构建小鼠及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进行一系列实验分析证实了Spp1/Cd44这一关键配体受体对在介导中性粒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同时,首次提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参与炎症调节和组织修复,促进肾小管再生的新观点,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研究方向。

图片

同时,王嘉宇的另一研究成果还被选作E-Poster展示[3],从单细胞分辨率视角揭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脏修复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靶向巨噬细胞极化功能的治疗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片

在TTS会议这一全球移植交流的盛会上,朝阳医院泌尿外科的声音愈发响亮。这不仅展示了泌尿外科的学者在肾移植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临床创新,还通过深刻的学术见解和卓越的科研实践,为国际医学界贡献了中国的创新思路。

未来,随着朝阳医院与世界各国在移植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相信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共同推动全球肾移植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Xin Zheng, et al. 2024 TTS Abstract 264.8

2. Jiayu Wang, et al. 2024 TTS Abstract 344.1

3. Jiayu Wang, et al. 2024 TTS Abstract P.160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