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讲解员于艳婷:“重走方舟路”让我获得新生

金秋的七里海,草木竞秀,百鸟云集。革命烈士于方舟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曾在这里躲过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京津冀红色旅游打卡地——天津市宁河区于方舟烈士故里,“重走方舟路”红色旅游路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

“一叶方舟弦诵百年,革命精神万古长青。”人群中,一位女讲解员声音格外动听,那亲切、自然,饱含深情的讲解令游客赞叹不已。

她叫于艳婷,今年30岁,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故事讲解员,而她却说,自己只是七里海的一条平凡普通的“小鱼”,每天游弋在于方舟烈士留下的“渡人方舟”里,快乐长大。

图片

于方舟烈士是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他曾与毛泽东、瞿秋白等人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一大,也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共同探寻救国救民之路,为我国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923年在李大钊介绍下秘密入党,1928年被奉系军阀所杀害,年仅28岁。

“于方舟原名于兰渚,字芳洲,1900年9月15日生于直隶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市宁河区)俵口村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秋,于方舟考入天津直隶省第一中学,他自警道:‘狂澜四面严相逼,群生彼岸须舟亟。方舟负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于是以方舟为名,愿做渡人之舟,把祖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在方舟故居,每当讲到这里,于艳婷总会解释道:“兰渚、芳洲,都是指水中的小块陆地,而方舟,是解放之舟、奋斗之舟、渡人之舟。”她的眼神里,透着坚定和勇敢,那柔和悦耳的声音中,充溢着清雅恬淡的书卷气。全然看不出,仅仅在2年前,她还是七里海湿地俵口镇解放村的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姑。

在此之前,她一直在家务农、带孩子。这份讲解员的工作是她人生第一份工作。

于艳婷是土生土长的俵口镇解放村人,作为于方舟同族后人,她曾无数次从爷爷和爸爸的口中听到于方舟的英雄故事,又因姥姥家与于方舟故居面对面,她曾无数次从于方舟故居那古老的木门前走过。可是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在这熟悉而陌生的院子里,用声音给天南海北的人们讲述于方舟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甚至没有认真仔细地走进这座熟悉而陌生的老宅门。

2022年3月,解放村突然热闹了起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听说要重新整修于方舟故居,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叫“重走方舟路”。“当时的我,也只是感慨,于方舟烈士的故事终于要被更多的人听到,村里会有更多的游客到来。”

直到4月的一天,村书记找到她,说重新整修的于方舟故居要招个于家后人做讲解员,建议她去试一试。听到这个消息,于艳婷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她可以将从爷爷、爸爸口中听到的方舟英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紧张是担心自己讲不好。

于是,她认真查找了各种资料,开启了自己的“重走方舟路”。“我从未如此真正地走近他的人生,如此心痛地感受着他在起义前夜与娇妻幼子的离别,更没有如此不舍地想象着1928年1月那个冰冷黑暗的夜晚,他高呼口号后倒在血泊中的伟岸和英勇!”她说。

“我被方舟震撼了,被方舟精神所感染,下定决心,一定要讲好方舟故事,传扬方舟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为了人民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渡人之舟。”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史料,走出家门到相关红色文旅景点学习、观摩,向优秀讲解员请教,还用手机录下自己讲解的语音、声调和表情,进行对照改正。还抽出时间积极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培训。

但是第一天试讲,她一开口,就让镇领导和村书记皱起了眉头。原来是因为她的讲解带有方言口音。为了改掉口音,她每天站在自家院子里大声练习讲解,给自己录音、纠错;还请路过的街坊邻居听,帮自己挑毛病,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

“你就是一个村姑,用方言讲也没啥不可的吧。”时间久了,于艳婷的妈妈曾劝她,可她头发一甩,眼睛瞪圆:“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口音问题,让游客对于方舟烈士的故事有任何误解,要是传错了,那五湖四海的人都会传错,那可不行。”就这样,她坚持“纠正”了三个多月,直到妈妈再也没从她的话里找到一个“村”味口音。

“在搜集、整理、讲解方舟故事的同时,我感悟到烈士那永不磨灭的活的伟大力量……依托‘重走方舟路’文旅项目,我深切地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于艳婷说。

眼下,解放村泥泞的村路变成宽敞的柏油马路,黑臭的水坑变成了荷花绽放的池塘,乱堆乱放的街角变成弘扬文明的墙绘,蚊蝇孳生的垃圾堆变成村民休闲的文化公园……

“这些变化不就是方舟精神的延续吗?于是这些变化也变成了我口中的故事,讲给那些探寻乡村、发现美好的人们,也在心中讲给方舟听,告诉他:这盛世如你所愿!”她说。

“我是七里海一条平凡普通的小鱼,但从2022年4月的那天起,我变成了一条会讲故事的小鱼,我要给更多的人讲方舟故事、讲文化传承的意义,也要讲我们乡村文化振兴带来的丰硕成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