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吾国丨零下40℃测量1000多公顷荒地 跟他重温北大荒拓荒史

金秋时节,正是丰收的季节。轰鸣的钢铁巨兽在金色海洋中破浪前行,稻谷堆积如山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从闫家岗出发,为北大荒发展贡献了一生的刘文举带着主持人王宁重温起开拓北大荒的艰苦奋斗史。
在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的广袤大地,因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人们把它叫作“北大荒”。1945年,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党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开拓北大荒的序幕徐徐拉开。
图片
拓荒
1956年春天,刚毕业的刘文举被分配到九三荣军农场担任见习技术员,迎来了他在北大荒的第一个20年。零下40摄氏度的恶劣天气,刘文举带着6名同事用7天时间测量出1000多公顷荒地;又带着50多个生产队员,开着6台拖拉机和12台五铧犁,建立起适合农业发展的生态系统。8年时间,北大荒快速发展,耕地面积达到了1370万亩,粮豆总产量14.5亿公斤,盈利超过1000万元。
九三荣军农场位于北大荒西部,每到春天播种都会遇上风灾,虽然植树造林的方法可以抵挡风灾,但成效却不大。于是刘文举便开始推行林网化,让农田四周的林带保护面积不断扩大。到1976年,九三荣军农场因为有了林网化的举措,有效地解决了风灾的问题,保障了春播的顺利进行。
图片
王宁:林网化,就是林子连成网,是吧?
刘文举:对,怕透风底下再栽上柳树、小灌木,这个林带就封闭了。但是风起来走一段又下降,又开始刮,所以我们就窄林带,小网格,三五行一个林带,像木梳一样。
王宁:您怎么想出小木梳的方法?
刘文举:这个方法不是我想的,林业专家和我们逐渐摸索到这个情况。
育秧
正是在1976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成立,刘文举升任副局长,前往东部垦区开启了他在北大荒的第二个20年。到任之初,他便将西部林网化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东部,完善了东部垦区生态系统。然而,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是,东部垦区地势平坦,积水难排,水涝成为摆在刘文举面前的棘手难题。
刘文举希望引入旱育稀植技术,并与被称作“水稻神仙”的徐一戎一起攻克了这项技术的短板。但在当时,他们的做法并不被大家理解。于是刘文举带着20个种田能手,在查哈阳农场用推土机建起高台育秧。一个月之后,当他再次来到这里,发现秧苗长势良好。
图片
王宁:您当时收到了什么样的成绩单?
刘文举:我隔了一年到查哈阳一看,整个苗非常健壮。我就决定在查哈阳立即召开现场会,所有的场长、水稻办主任我都召集去。在全总局推动,到了第三年我就下令了,不准直播,谁要种水稻直播,我罚厂长五百块钱,我发现一亩我罚一亩,但是没有真罚。
刘文举:友谊农场是天下第一场,我说你一年发展多少都是水稻,旱育稀植,我奖励你一台4500汽车。
王宁:您可真敢奖,也敢罚,也敢奖。
刘文举:到年终友谊农场领导就来说我达到了,你给我奖吗?那我就给行政处说,你把那个八成新的4500汽车给他们一台。
丰收
1996年,刘文举退休了,但他对北大荒的热情并没有降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他始终铭记于心,不曾忘记。
从1984年,北大荒开始推行旱育稀植技术开始,12年间水稻种植面积从27万亩猛增到514万亩,亩产952.7斤。北大荒113个农场,用48年的时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又用了10年的时间,达到了200亿斤;又用了6年的时间,突破到了400亿斤,这个数字足够供养1.6亿人全年的口粮。
图片
王宁:在这路上看着这种丰收的景象,道路的行驶就很像时间的流淌,七十年可快了吧?
刘文举:太快了。我好多老同志一起战斗的都走了。我属于高龄了,虚岁88岁了。
王宁:一点不像,身子骨棒棒的。
刘文举:我回想起来,从一个助理,到总局行政一把手,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学历也不高,只是中专,又没有什么资历,要说一点实实在在的话,党的培养。
王宁:党的培养对于你?
刘文举:是以坚定的信念,而且教育工作方法。
王宁:受用一辈子的。
刘文举:是。
总策划丨王宁 李瑞
总编导丨沈公孚
总摄影丨杨帆
策划丨李静
编导丨孟雅洁
摄像丨郝米祎 李双 娄红顺 张杰
编辑丨刘梓含 王子琪 彭心怡 姚羽鹭
新媒体运营丨赵雪
视觉设计丨王刚 陈璐 曹培恒
剪辑丨商俊泽 江昌隆
统筹丨邹利 阿力木斯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