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象丨“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苏江阴:由制到智,探寻奋进新密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卢一 汪江军 朱高祥 于诗奇

开栏语:郡县治,天下安。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单元,县一级行政区域已成为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全面展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成就,潮新闻策划推出《中国“县”象之新质生产面面观》专题报道,深入探析县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路,生动描绘县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起而寻策、敢为人先、踔厉奋进的壮丽图景。 
本期,我们聚焦江苏江阴。

图片

江阴长江边 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站在江阴大桥上远眺,船只往来忙碌,长江水奔涌不停。

江阴,江之阴,水之南,枕山负水、襟带三吴,一座波光粼粼之城。这里以长江锁钥和长江三鲜闻名,是“旅游博主”徐霞客的故乡,南岸的鹅鼻嘴公园内“江尾海头”四个大字书写着这座江南小城的五千年文明史。

“煮海为盐,采山为钱,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棉。”左思《吴都赋》中曾如此描述长江南岸,而今天的江阴依然是中国最富庶的区域之一。一代又一代的江阴人,以“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书写着“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辉煌。

优等生如何保持优秀?江阴在“新质生产力”中,寻找着答案。

瞄准“智能”,传统产业展翅腾飞

江阴何以能?

“江阴的强,不仅得利于地理位置,更是强在江阴人敢作敢为敢争先的精神。”在一辆出租车上,司机师傅指着远处的江阴港说,那是长江沿线少有的天然良港,但每一艘往来如梭的货运船只背后都是一个个忙碌的工厂与辛勤的工人,这是江阴“制造业”繁荣的最直观展现。

走进离江岸不远的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下称“兴澄特钢”)厂区,一面墙上的“特钢是科技炼成的”标语尤为夺目。展馆内,G20峰会主场馆、北京中信大厦、沪苏通大桥等世界知名地标建筑展示着兴澄特钢的“用武之处”,从石油化工到工程机械,从汽车市场到高速铁路,从海洋工程到航空航天……各个不同领域里,兴澄制造已随处可见。

图片

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钢铁企业一般“高能耗、高排放”,工作环境往往烟尘滚滚。但进入年产高达50万吨线材能力的兴澄特钢高速线材智能车间,偌大的生产车间内,几乎看不到一线工人,而从原料码头、炼铁、炼钢到轧钢的全流程各环节都清晰呈现在兴澄特钢数智中心的数智化平台上。

兴澄特钢智能及信息化部李锰涛科长告诉记者,厂区有4000多个摄像头,可以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现场异常情况。

在数智中心的大屏幕上,每一座高炉内的情况都实时呈现,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传统制造”跨越为“先进智造”。李锰涛进一步解释,高炉“黑箱透明化”是实现生产工序碳排放降低的重点项目,通过采用上百个冶金机理模型并结合人工智能,实现高炉的全方位仿真,了解炉内气流、炉料运动、炉墙挂渣等信息,摆脱此前“靠经验炼铁”的状态。

有趣的是,厂区内有一座小型生态园,一只名为“灯塔”的小羊驼分外可爱。

跟员工交流后得知,小羊驼是在公司获评“灯塔工厂”那天出生的,故以此命名。作为全球首家入围“灯塔工厂”的特钢企业,兴澄特钢是江阴2万家制造业企业用新质生产力要素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

李锰涛告诉记者,“灯塔工厂”是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代表。近二十年来,兴澄特钢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2020年开始创建“灯塔工厂”。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创新,在高定制、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低碳绿色的五个维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智能化应用,推动公司产品的各种指标不断刷新世界记录。

在这里,记者听到诸多“第一”:高端轴承钢成为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产销量连续23年全国第一、14年全球第一;高端汽车用钢市场占有率超过75%,产销量连续16年全国第一……

“正如我们每个兴澄特钢人牢记在心的‘特钢是科技炼成的’,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江阴的城市精神,顺应数智化的技术革新,发挥‘灯塔’的引领作用,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李锰涛说。

专攻“专精特新”,小企业大产出

江阴何以稳?

江阴素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美誉,构造起这座制造业金字塔的,靠的不止是兴澄特钢这样位于塔尖的大企业,更多还有塔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走近南闸街道的江阴塞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塞特精工”)生产车间,80余台萨克、瓦尔特、施利博格等欧洲高端工具磨床,正自动化工作着,发出有节奏的“咔哒”声。人们则紧盯着电子屏幕,严格把控生产流程。

图片

塞特精工生产车间 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高端的设备与高素质人才,也让这里生产出的产品带着“高精尖”属性。塞特生产出一种专门用于航天设备制造上的刀具——长约250毫米,直径不到25毫米的高精度小模数齿轮刀具,这把外观毫不起眼的“小刀”,价值却达到令人咂舌的2.8万元。

“别小看这款刀具,20多人的团队历经10多年才研发成功。”董事长沈云彪感慨,这把“刀”曾被国外商家垄断,常年依赖进口,如今塞特精工的突破,不仅在国内完全取代了进口产品,还将产品反向出口,“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现在的塞特,生产着几千种切削刀具,产品被广泛用于汽车零部件、飞机零部件、精密马达等行业。

像塞特精工这样不起眼的中小企业,正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推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从20多年前资不抵债的乡镇小厂,到现在上榜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塞特精工修炼内功,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也是江阴众多中小企业向“新”发展的缩影。

从塞特往北十余公里,就到了长江边,远处传来鸣笛声,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的金属气息。这里伫立着一家如塞特精工一般,在行业内极具实力的企业——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图片

中船澄西 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中船澄西隶属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从修船到造船,中船澄西同样走过了一条“向新之路”。2010年,公司成立产品研发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新产品开发创新,自主研发自卸船等各类船型。

2024年上半年,中船澄西新造船承接外贸订单近120亿元,订单涵盖了常规燃料和甲醇双燃料82600吨散货船、MR油轮、自卸转运船等。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强调:“所有的外贸订单均为中船澄西自主设计、开发。”

中船澄西在“老本行”修船方面,不断巩固“护城河”,加强特种船舶改装技术的研究和储备。重点致力于高附加值、高技术船舶改装的技术攻关,完成了橙汁船、医院船、牲畜船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

从2018年至今,中船澄西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船型、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工装不断涌现,产出高价值专利300余件。

发力“工改”,产业新城拔节生长

江阴何以新?

乡镇企业,是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其孕育的“苏南模式”,更是江阴不可磨灭的辉煌印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乡镇特别是村级工业集中区“布局散、隐患多、效益低、利益杂”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江阴市将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作为关键一役,加速推进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 

自此,一座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在江阴大地上拔节生长。

走进位于青阳镇的霞客湾创智园,一只金光熠熠的铜雕凤凰映入眼帘,它傲立于梧桐枝上,正欲振翅飞翔。“这象征着青阳正经历着从旧到新、凤凰涅槃的华丽蜕变。”青阳镇工改办专职副主任曾庆锁告诉记者,创智园地块原为一家国营农药厂,如今已蝶变为科创企业的沃土,昔日的污染与隐患,已被创新的活力和绿色所取代。

图片

霞客湾创智园 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2021年,江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青阳镇以霞客湾创智园为试点,率先迈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盘活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2023年8月,创智园正式开园,吸引了包括清华、北大、武大等顶尖高校在内的众多科创团队及生态环境部南科所等科研机构入驻,截至目前,已引进项目13个,二期智能装备产业园亦蓄势待发,即将于年内(今年十月)交付使用。

科创的强劲动能,在霞客湾接续迸发。在创智园3号楼的实验室内,无锡永珈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正紧张地进行着钙钛矿太阳能薄膜电池的阶段性试验。

企业负责人袁建港向记者介绍,其团队专注于钙钛矿的研究,这一前沿技术,有望成为推动光伏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项目研发目前已进入关键阶段,未来投产后将有效提升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光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霞客湾创智园,像永珈光能这样的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其蓬勃发展不仅彰显了新质生产的活力,更是“工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蝶变的生动例证。

截至目前,江阴市已累计腾退提升近3.26万亩土地,形成可用产业用地1.51万亩,其中,有8800亩用于项目建设,落地项目90余个、总投资超850亿元。特别是以霞客湾创智园、微电子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配套完善的标杆性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为支撑江阴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注入不竭动力。

朝碧海而暮苍梧。如今的江阴,正以“成城”之势,构建起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不断蓄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奋力开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图片

制图 王汝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