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滩水电站。 本报记者 顾彬 摄
民族团结载歌载舞。 本报记者 雷桐苏 杨峥 摄
乡风文明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 杨峥 摄
昆明晋宁彩色稻田。 本报记者 杨峥 摄
高铁驶入昆明南站。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理论学习中心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矢志翻身解放,齐心建设社会主义,敢为人先勇立改革潮头,守正创新探索跨越发展,共同谱写了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奋进篇章。
为云南解放而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有了主心骨。1926年11月7日,李鑫在昆明市平政街节孝巷主持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支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个地方组织诞生,开启了云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求解放的斗争历程。1928年10月,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县芷村镇查尼皮村召开,推动了全省各族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王德三等一大批云南革命先驱纷纷投身到革命大潮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中,革命烽火在云南熊熊燃起,对全国革命形势星火燎原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云南各族各界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斗争。1948年2月下旬,中共云南省工委在路南(今石林)圭山、弥勒西山发动武装斗争,3月成立“一支人民的军队”。7月公开打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的番号。在1948年秋至1949年夏,云南广泛开展武装反蒋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1949年1月,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与广西左右江地区、黔西南地区的游击部队等,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7月,与云南各地游击武装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简称“边纵”)。到1949年11月底,边纵在云南解放了63座县城,建立了89个县级政权,为解放云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国民党政府企图建立以四川为设防重点、以云南为战略后方的“西南反共基地”。中共中央决定采取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敌人大西南防线中最薄弱的黔川部分突然挺进,一路摧枯拉朽,先后解放了贵阳、重庆、南宁,陷云南残敌于孤立和被包围态势,为云南解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中共中央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以“绥远方式”解决云南问题。经过党组织的长期争取工作,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在昆明率部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12月11日,毛泽东和朱德致电卢汉:“云南宣告脱离国民党反动政府,服从中央人民政府,加速西南解放战争之进展,必为全国人民所欢迎。”昆明起义加速了云南解放的进程。卢汉起义后,蒋介石组织国民党军及其他部队共4万余人,于12月16日疯狂向昆明进攻。在中共昆明市委及全市人民的支持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野战军及时驰援和边纵的打击牵制下,起义官兵对进攻昆明的敌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反扑,迫使其向滇南撤退,昆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敌军南逃之后,企图在滇南作垂死挣扎。根据中央部署,人民解放军在边纵和起义部队的配合下,发起了解放云南的最后一战——滇南战役。1950年2月19日,解放军把五星红旗插到了中缅边境的打洛镇。历时55天的滇南战役胜利结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把云南作为反共基地的迷梦,也为云南全境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0年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和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的领导人相继到达贵州省安龙县城,实现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胜利会师。20日,解放大军正式进入昆明举行入城仪式。22日,昆明各界在拓东运动场举行盛大欢迎会。2月24日,云南省地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在昆明“庾园”召开,陈赓在会上庄严地宣布:“云南从今天起已完全获得解放了。”同时宣布中共云南省委正式成立,中共中央批准宋任穷任省委第一书记,陈赓任第二书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云南各族人民终于迎来了彻底解放的伟大胜利。
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云南解放后,中共云南省委提出建设“新云南”的口号,云南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的伟大征程,云南各族人民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云南进行军事接管,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通过剿匪斗争、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建立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通过接收和改造官僚资本、征收公粮、统一财经工作,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消灭农村土地剥削制度;深化民主改革,初步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从1953年开始,云南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编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贯彻“慎重稳进”的民族工作方针,建立新型民族关系,开创全省民族工作的良好局面;通过加强边境管理,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围绕公开建党、整风整党和审干肃反,开展了执政党建设的初步探索。1956年,全省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云南确立。这是云南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为云南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后,对适合云南省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云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云南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兴云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云南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振兴云南。
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7年底,元谋县大塘子村开始探索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末,全省99.9%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之推开,其他各领域改革也逐步展开。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水电发展道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云南总结农村改革经验,形成“三结合、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大潮中,云南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促轻工,依靠轻工积累资金,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路子。烟草产业迅猛崛起,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烟草、矿产、旅游、电力、生物资源五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条件。进入21世纪,改革整体推进,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村级体制改革,教育医疗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伴随着改革的推进,云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从边境贸易入手打开对外开放大门,提出并实施以东南亚开放为重点的战略,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标志着云南在对外开放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进一步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云南文化、生态、社会事业等不断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0%以上,开展“兴边富民”工程,各族人民逐渐过上了安康和谐的幸福生活。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启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形成了云南党建工作品牌。
云南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云南的生动实践,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的历史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巨大变化。
复兴伟力促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云南发展,深情牵挂云南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多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致贺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强调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四个方面重点工作”,为云南发展擘画蓝图、指引方向,明确定位、赋予使命,是新时代云南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实施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云南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万亿元,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坚持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最鲜明的主题、最大的任务。发展壮大“三大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云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二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继“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三个定位”实现新发展。一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新硕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改善民生和凝聚民心,云南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民族团结权益保障,守护好神圣国土,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云岭大地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美誉度持续提升。全面加强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系统性保护,打好净土保卫战,山峦更加青翠。“美丽云南、世界花园”成为云南的亮丽名片,绿色发展的底色越来越鲜明。三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主动融入和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持续推进互联互通建设。与多个国家建立双多边合作机制,全面对接RCEP,构建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体系,不断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金融机构“走出去”“引进来”。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在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教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效应持续释放。全面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持续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着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社会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全省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生态宜居、开放奋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
全省政治生态焕发新气象。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党建基础和质量。持续高压反腐,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刮骨疗毒、正风肃纪,形成无禁区、全覆盖、强高压、长震慑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成为常态,净化了政治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掀开了民族复兴的新篇章。春华秋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儿女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历史铸就的辉煌激励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走向复兴的凯歌已经奏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云南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执 笔:杨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