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影院前,我就看过《志愿军:存亡之战》“硬仗一场”的制作特辑,20多个拍摄场地占地面积超百万、铁原阻击战置景达20万平方米、上万人挖工事搭建万米战壕……电影片场如战场,导演陈凯歌携全剧组三个月奋战“铁原”。我以为,我会看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恢弘磅礴的“铁在烧”激战名场面,看到绵延万里的战壕硝烟弥漫战火连番轰炸,看到又一部具有史诗气象战争“大片”。144分钟过去,《志愿军:存亡之战》除了让我看到剧组下足“硬功夫”还原的战场硝烟,更让我看到了催人泪下的战争群像,尤其看到了炮火中的成长和蜕变。
作为《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的故事线来到第三至第五次战役,并聚焦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兵团主力开始向北转移和休整,铁原作为彼时南北朝鲜之间的交通枢纽,是志愿军转移物资、遏制对手进攻的战略要地,为阻止“联合国军”反扑,63军临危受命驻守铁原。同时,铁原的地形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非常适合“联合国军”机械化行军,而志愿军的炮火和人员数量都远不及敌军。面对敌人4个师近5万人、步坦炮协同的强大攻势,63军并未退缩,依靠智慧和勇猛与敌人激战12昼夜。于是,我看到面对汹涌而来的坦克,63军诱其深入陷进战壕,再用提前布置好的炸药和汽油桶一举歼灭;看到189师将兵力分散成几百个小作战单位,像一个个钉子一样扎在阵地上,让敌军无法找到攻击重点;看到深夜奇袭攻之不备、主动撤退寻找突破等战术令“联合国军”疲于招架。应该说,相比去年国庆档上映的《志愿军:雄兵出击》,系列第二部的故事更聚焦了,道具和置景更细致了,连涉及的战壕和工事种类也更丰富了。据说,片方还制作了21辆坦克,其中有10余辆都配有动力系统,当它们齐齐开向铁原战场时,不仅能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更能让人感受到63军面临的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在敌强我弱的火力差距下,他们用坚韧和顽强坚守住了脚下的阵地。
更可贵的是,相比《志愿军》第一部,第二部的故事更注重个体的细腻情感。在《志愿军:存亡之战》中,李家三口的团聚是整部电影重要的情感支点,李想(朱一龙 饰)既是一名战士,也是儿子和哥哥,虽然与家人相聚甚少,但这份亲情让他牵挂,也给了他誓死不退的精神力量。李默尹(辛柏青 饰)对儿子严厉、对女儿温柔的反差,也让这位军人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可爱,战场上一聚,他含蓄却动情的表达令人难忘。而在李晓(张子枫 饰)看来“人在哪,家就在哪”,来到朝鲜寻找父兄的她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懂得了父亲和哥哥坚守的意义,也使自己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一把钥匙、一朵干花、一块糖,是这个小家的情感寄托,也是所有志愿军战士对家与国深切眷恋的缩影。
还有,那个在第一部用数据质问“凭什么觉得我们能打赢”的军工专家吴本正(朱亚文 饰)也终于在战场上找到了他的答案。走进战士中间,他认真记下了武器的改进方向,也目睹了志愿军战士依靠意志抗敌的英勇瞬间,很残酷,但很动人。孙醒(陈飞宇 饰)在松骨峰一战后患上战后应激创伤,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终于想起松骨峰上发生的一切。最终,孙醒加入63军共同守卫铁原,带着那些牺牲战友的心愿和使命延续他们的故事。此外,彭德怀(王砚辉 饰)小跑着为李默尹送上一颗糖的片刻温馨;赵安南(肖央 饰)终于显露出的老兵般的沉稳机敏;杨三弟(张宥浩 饰)敢于直面牺牲的蜕变;张孝恒(欧豪 饰)对保护吴本正的执拗……每个人的情感和经历,真实、鲜活、动人,甚至可以说是催人泪下。正如导演陈凯歌曾说过,“当命运和历史交融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力。”(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