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文学”的灵韵与魅力暨林希小说集《沽上纪闻》首发式在南开大学举行


图片

2024年9月30日,由天津市作家协会、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承办的第四届百花文艺周“津派文学”的灵韵与魅力暨林希小说集《沽上纪闻》首发式在南开大学举行。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喜超,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坤山出席此次活动并致辞,高美兰、刘子媛、李锡龙、周志强、罗澍伟、黄桂元、武歆、闫立飞、狄青、宋安娜、宋曙光、罗文华、任吉东、李阳、钱玲、路树强、周宝东、王振良、刘卫东、丁琪、史静、卢桢、谭雪晴、邱雪松、金鑫、崔健、薛印胜、汪惠仁、徐福伟、齐红霞等众多文学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图片

活动伊始,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喜超,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坤山,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周志强共同为新书揭幕。本书作者林希以视频的形式对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表示,《沽上纪闻》是为天津读者所作,刻画的是市井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对于新作的结集出版,他感到非常高兴与欣慰。

图片

新书揭幕

林希视频致谢

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喜超为活动致辞,他表示,作为“津派文学”卓有建树、成就斐然的代表人物,林希先生的小说展现了纯正的天津卫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他将天津人身上幽默、智慧、勤劳、勇敢的性格融入种种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叙述之中,抱着对人民、对生活、对文学的巨大诚恳与善意,成就了高贵的小说品格。小说集《沽上纪闻》的出版,不仅是天津文坛的幸事,也是当代文学的幸事,为展现天津城市精神与文化气质做了绝佳的注解,是优秀的“天津故事”“中国故事”,是值得天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珍惜与继承下去的宝贵财富。

图片

李喜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坤山指出,天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津派文学”。“津派文学”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天津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人文精神。小说集《沽上纪闻》是林希先生的又一力作,它以近代天津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天津人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风貌。这部作品的出版,不仅为“津派文学”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天津、感受天津文化的优秀读物。

图片

高坤山

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在发言中指明,天津地方风韵对于本土作家创作起着深刻的引导和塑造作用,林希先生的《沽上纪闻》正是对天津地方生活的有力呈现。小说以横跃中西的国际性视野,融汇近代以来天津租界历史的多元思潮,充分展现了津沽市井的文化张力。

图片

李锡龙

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周志强表示,林希小说具有独特的天津腔调。《沽上纪闻》将情理义气为主的俚俗社会腔调、以金钱权力为主导的洋场文化腔调和以市侩江湖为主导的码头生活腔调融为一体,展现了特定时代天津世情转型的独特历史风貌。

图片

周志强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罗澍伟从个人阅读经验出发,阐述了林希小说的可贵价值,称赞其文本的思想深度、诚挚的情感深度及呈现的文化广度,使《沽上纪闻》成为感悟世俗人生、观照天津历史的一面镜子。

天津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黄桂元表示,林希小说实现了对狭义的“津味”模式的全方位突破,引领“津派”叙事,使天津文学的整体高度又进了一步。这部新出版的小说集《沽上纪闻》,显示了作家强大的叙事能量,塑造了地地道道的老天津民俗百态,蕴含着弥足珍贵的亲历式老天津记忆。在他看来,正是有了林希小说,才使“津派”具备了比肩“海派”“京派”的有利条件。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歆认为,研究林希小说,有助于在“津派文学”与“津派文化”间建立有益的互动关系。他以天津工人为切点,梳理了天津的历史脉络,并表示,《沽上纪闻》对于典型化天津的塑造,为累积“津味”审美经验、打造“津味”文化标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创作实践。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闫立飞指出,小说集以“纪闻”冠名,体现了新笔记体小说的写作风格与文体特征。在他看来,林希先生的作品随性自然、随势赋形、不讲小说章法规则,但求故事内容妙趣,已然破除“津味小说”之技,几近至臻化境。

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文学自由谈》主编狄青表示,林希的小说创作,是以文学的形式为天津立传,他取鉴写史之笔法,记录天津人的精神面貌和天津城的城市个性,充分反映出天津的地方生活和神韵气质,也使得“津派文学”的格局与面貌得到细腻的展露,填补了“津派文学”的重要版图。

《天津日报》原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宋安娜回顾了林希先生与“津味小说”的渊源,她细致地剖析了林希先生小说中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双奇”,并将其与天津的城市性格结合在一起,正是对天津城市性格的深入开掘和文学呈现,才造就了林希“津味小说”的艺术成就。

《天津日报》原文化专副刊中心负责人、高级编辑宋曙光表示,新出版的《沽上纪闻》不仅是林希个人文学生涯的又一新著,也是“津派”创作的一朵新葩。他回顾了林希先生笔耕不辍的创作激情,盛赞他在创作上涉猎广泛、不遗余力,至今仍具备庞大的挖掘空间,实为读者之幸。

《天津日报》高级编辑罗文华指出,林希小说体现的是对高蹈文学的推崇,先生始终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塑造极具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其为文为人的大家之范,是为“津派文化”的真正代表。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任吉东谈及阅读林希小说产生的代入感和穿越感时感叹,可以见其文字功底和文化魅力,尤其是其小说对于城市社会底层群体的书写,提供了一种全角度以揭示中国近代城市社会变迁的全貌、准确洞察近代中国社会结构错综复杂的变动轨迹的学术参考。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阳回忆了林希与天津人艺的不解之缘,他表示,将林希作品搬上话剧舞台,是赓续天津历史文脉、续写“津派”当代华章的重要部分。天津人艺也将以多样化的话剧创作形式,忠实原著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整体美学风格,以期为观众带来新的震撼和惊喜。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钱玲从天津历史及城市文化特性入手,论及《沽上纪闻》中的个体人物画像,指出林希先生以悲天悯人的关切、善待底层的立场和冷静旁观的视角,在小说中呈现了天津独特的文学景别。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教育频道纪录片部首席制片人、总导演路树强表示,读林希小说,可以洞察天津的风貌习俗,观照历史大时代下人物命运的荣辱兴衰。林希小说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对画面和叙述层次的建构,使其具有了影视和舞台改编的潜能,这启示了广大文学及文化工作者,如何灵动而自然地展示城市与人的关系,如何使“津派”文学、文化产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宝东就林希小说中的主题物展开论述,并以《唐敬山开车进山》和《流浪汉麦克》中的阶段性主题物和全程主题物为例,指出《沽上纪闻》中的主题物塑造实现了叙述功能与天津特色的结合,使得作品充满了“津味”。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振良从个人创作、“津味小说”和地方历史维度三个方面对林希小说价值进行考量,《沽上纪闻》高超的文学造诣,不仅使其成为“津味文学”的绝佳个案,也为研究地方史、社会史和风俗史提供了多样化的解读空间。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卫东围绕林希“说书人”的身份展开发言,在他看来,《沽上纪闻》具有鲜明的“元小说”特征,其中的“隐含作者”是一位“说书人”。作品在“轻”与“重”的交互中,展现出“津味小说”举重若轻的人生况味。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丁琪将《沽上纪闻》与林希早期创作进行了对比,指出其小说创作的新倾向:在情节设置上更加强调新与旧的冲撞、城市开放与人的观念守旧之间的矛盾;在题材内容上更倾向表现市井小民穷且志坚的精神风貌和淳朴善良、市风肃正的民风风俗;在叙事风格上借鉴中国传统话本和评书之风,融汇本土相声曲艺的艺术精髓,从而强化了故事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表现出兼具个人辨识度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讲故事”风格。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史静指出,林希的小说具有狂欢化现代诗学特性,小说中不仅展现了狂欢节式场景,同时建构了怪诞人体形象,并呈现出喜剧性的狂欢化语言风格,建构了“衰世变法”的独特现代性,体现了“津派文化”独特的市民与民间真理。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桢表示,林希的《沽上纪闻》通过中西文化交汇、生动塑造人物、地方口语运用和民俗呈现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纯正的“津味”,即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沽上纪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天津文学》副主编崔健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林希先生最新创作的“沽上纪闻”系列小说在《天津文学》杂志刊发的经过。她认为,林希先生不仅一直致力于“津味小说”的独特书写,并且在最新出版的《沽上纪闻》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借鉴与接续了中国古典笔记小说的写作传统,展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学意蕴,有着鲜明、敏锐和独到的创作理论和文体意识,功底深厚,耐人琢磨,讲述了地道的“天津故事”。


图片

活动现场

与会嘉宾讨论热烈,观点频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林希小说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也启示了“津派文学”的多元路径。我们期待以林希先生新作为引,进一步挖掘“津派文学”的灵韵与魅力,为共筑“津派文化”的繁荣添砖加瓦。

图片

《沽上纪闻》书影

图片

新浪微博 | 小说月报

bilibili动画 | 小说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