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种子,不是家长的画布,家长不要在孩子身上表达自己

全文1430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校园安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专家探讨影响校园安全的诸多因素。

02专家表示,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容易有越轨行为,但不是犯罪,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

03为此,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面对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战胜别人,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04同时,家长和老师应相信孩子的力量,不要在孩子身上表达自己,让他们自由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编辑:陈田木

新学期,校园安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一年级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到青春期学生面对的心理压力和不良行为诱惑,诸多问题亟待解答。

本期特别邀请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教育学博士、预防犯罪专家王大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中国心理学会科普讲师方玲,深入探讨影响校园安全的诸多因素,包括校园霸凌、网络成瘾、青春期不良行为等,并提供预防策略和解决方案。

图片

方玲:都说青春期孩子比较容易冲动,青春期是否更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王大伟: 比如中学的男孩子,喉结长出来,小胡子长出来了,突然窜个了,这个时候你看他是个大小伙子了,可实际上他还是个孩子。这个状态下的孩子他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了,就想要能施展自己力量的舞台。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我们住五层楼,已经很高了,楼顶有一个十公分的边缘,然后我们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就说,谁敢从这个边缘上走一遍?当时谁也不害怕,都走一遍,其实那个时候只要一脚踩空了,你就完了。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有越轨的行为,出格的行为,但不是犯罪。这个时候他把他的多余的能量发泄到一个正能量的范围之内就很好,比如说去运动。

并不是说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将来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传统的犯罪学主要是研究犯罪成因的理论,认为犯罪的这个人是有缺憾的,生理的缺憾或者心理的缺陷,但现在也有一种理论说,实际上他是在年轻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采取了错误的行为,那么如果我们教给他这个办法,就能避免一些遗憾的发生,我们要多给孩子们讲,这个事情怎么办,怎么解决。

方玲:青春期的孩子还会有哪些心理问题?

苏德超:虽然“高能量”导致的悲剧让人觉得特别心疼,但更广泛的痛苦其实是低能量,是焦虑,抑郁,自卑,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有这些心理问题是跟学业压力有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必须上大学,必须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还必须读研究生。

一个合格的父母,一定要关注到孩子的反常,比如萎靡不振、厌学、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发现这个反常,去了解这个反常,跟孩子做朋友。有时候我们家长可能比较难赢得青春期孩子的信任,抑郁了,焦虑了,他不跟你讲,他不相信你能解决他的问题,或者他觉得跟你讲了之后你会骂他,父母在这中间要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

王大伟:焦虑和抑郁它也并不一定是疾病,可能只是有这个倾向。现在人普遍焦虑,所谓的焦虑是对未来的焦虑。我年轻的时候想当兵,但是我先天性心脏病,当不了兵,记得那是个下雨天,我满脸都是泪水和雨水,但是第二年就恢复高考了,我就去参加了高考。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如今的焦虑其实是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造成的,对于做不了主的事,也别太焦虑了。

方玲: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家长,有哪些能做的?

苏德超当孩子有了负面情绪之后,不要急于去制止他。孩子如果真的要发泄,想哭,让他哭,情绪总是要顺的。第二个,我们从哲学上讲,要有一个中断,突然有某个强烈的情绪了,先停下来,三思而后行,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大了,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他是可以做到的。第三个,教实操技巧,你可以扮演他的同学、老师,他想说出来就说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找到解决之道。

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一点,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战胜别人的,有人就是比我强,这样的话孩子的很多学业压力就会减轻很多,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这个社会需要不同的人,你能上“985”挺好,上不了“985”“211”,哪怕不上大学,我靠自己的双手活着,也挺好,这样孩子的抑郁焦虑就会少很多,随着孩子的年龄变大,他得内心会变得强大。

我们的教育、我们对孩子的各种训练、给他培优,只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想要他成为的样子。教育本身像种地一样,孩子是种子,不是家长的画布,家长不要在孩子身上表达自己。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该相信相信种子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