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最in市集】一位四川摊主售卖贵州辣椒的第七年

编者按:

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热气腾腾的美食摊、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每座城市,都有人怀揣着对新鲜物件的渴望,游走在大小市集,扎堆于一条条街道巷弄中。

“最in”意为最时尚、最流行。每一个市集,都承载着生活在这座城市人们的记忆。每一位摊主,都过着截然不同的缤纷人生。国庆假期,多彩贵州网陪您认识一些热爱赶集的摊主,从他们的故事里,发现市井烟火的温暖与美好。

图片

辣椒从美洲经海上商路传入中国,在浙江与福建登陆。但后来漫长的100多年里,国人只将其当作观赏植物与药材。直到400多年前,思州(今黔东北地区)府志上终于出现这样的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是的,辣椒登上中国人餐桌的第一站,正是贵州。辣椒于贵州人而言,便有了一种相识于微末的患难情谊。

王景珍来自的四川,也是一个喜食辣的省份。7年来,王景珍辗转贵阳各市集,专门售卖贵州辣椒,每天卖出几十斤。

图片

王景珍的摊位前,顾客正在挑选辣椒

贵州盛产辣椒。每到收获季节,漫山遍野,甚至是村民的院子里,无处不是红彤彤的辣椒。

3张旧木板、8张凳子、2个帐篷、几台研磨设备、几包用大塑料编织袋装好的各种辣椒调料。每周三凌晨5点多,王景珍完成出摊前最后的清点,就带着这些家当装车出发。这个赶集日,她的目的地是花溪区党武辣椒市场。

因为距离大学城仅两三公里,除了居民外,还受到许多大学生的欢迎。

王景珍的摊位在市场中间,被蔬菜和水果摊包围。

一大早,就有学生来采买食材。“火锅配哪种辣椒好?给我称二两。”几个学生逛了一圈市集后,已经收获了满满一包,其中一个学生边询问边打开袋子的拉链问。“火锅用糊辣椒更香,我也可以送你些辣椒面,你回去试试看喜欢哪种。”王景珍说。

除了大学生,王景珍打交道最多是的当地人。作为四川人,王景珍大部分贵州方言及语言习惯都能听懂,但也有例外。

一位阿姨走到摊前,指着辣椒面:“来斤辣椒面,不要太辣的”。看着王景珍一脸疑惑,对方重复一遍:“太辣的吃不了。”王景珍仍然懵圈。“她要微辣的!”一旁年轻的大姐赶紧帮着解释。

“哦,不好意思,微辣的23元一斤,马上给你称。”王景珍一下子笑起来。

王景珍的摊位主要卖三类辣椒调料:辣椒面、糍粑辣椒和香辣脆,分花溪辣椒、毕节辣椒、遵义辣椒等多个品种。

不过,有一种辣椒却有点特别。“党武辣椒跟其他辣椒有明显区别,它有一股烟熏味,可能会让刚尝试的人难以接受。”王景珍说,但这种辣椒反而最受当地人喜爱。

一位住在镇上的杨阿姨是王景珍的老顾客,每月都会来买党武辣椒,每次称上一两斤打成糍粑辣椒。杨阿姨说:“我家里人喜欢吃辣,党武辣椒口感鲜香,做成油辣椒或者用来炒菜都很合适。”

有的顾客偏好新鲜现打的辣椒,王景珍就耐心挑辣椒、配辣椒、磨辣椒。按照顾客的要求,将五香、特辣、微辣等不同风味的辣椒按一定比例配好,放入机器反复研磨成粉。没多久,空气中就散发出微微香气。

图片

王景珍用螺丝刀敲打盖子,方便辣椒面研磨

生意好的时候,在这个差不多2米长的小摊前,王景珍每天能走出2万多步,卖出几十斤辣椒,月收入2万多元。

卖辣椒之前,王景珍还在老家做过一段时间的卤味生意:“当时生意不好,刚好有几个老乡在贵州卖辣椒,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决定来这边试试。”就这样,一家三口来到贵阳,在各个市集上卖起了辣椒调料。

王景珍的兴趣爱好不多,也很少交朋友,为数不多能说上几句话的,就是摊位周边几个面熟却叫不出名字的摊主。平时忙完一阵,她偶尔会跟刚采买完路过的行人交流,打听一下价格;也会转身走向熟悉的水果摊主,随意拿起两颗枣子,一边吃一边与摊主聊聊当天的生意如何。

来贵州7年,王景珍每天扑在辣椒生意上,虽然感到充实,却也希望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7年间,除了常赶的市集,王景珍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想去走走吗?“想去,听说青岩古镇好玩,我想去看看。”王景珍说。

本网记者:高 琦

一审:郭秋含

二审:曹 轶 袁小娟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