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光影里的海南公安
01
机关变迁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无论是州级公安机关还是县级公安机关,均在土木结构的房屋内办公。除县城派出所外,驻乡、镇派出所均在乡、镇(公社)平房内办公,而且大多为办公室兼宿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公安机关的办公条件逐步改观,州公安处和贵德县公安局先后搬入大楼办公区办公。进入21世纪后,全州公安机关全部搬入自建的办公楼内办公。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州公安处办公区
20世纪90年代州公安局迁至海南州公检法三机关合建的大楼
02
公文
公文既是记录工作成果、传递信息的工具,又是体现事业发展变迁轨迹的凭证。50年代初期,公文多为手写,后期为蜡纸刻印。
03
印章
印章是核验和肯定公文内容的标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印章的规格、式样随之变化。
04
五个门户公安派出所
共和县公安局倒淌河派出所
贵德县公安局尕让派出所
同德县公安局河北派出所
位于从正东向西而流的黄河北岸的赛塘滩(金滩)上,是海南州的南大门。西南与果洛州玛沁县接壤,东与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1965年4月海南州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管辖面积978平方公里,人口0.66万。辖区内有著名的佛教寺院拉加寺(20世纪60年代划归果洛州玛沁县)和石藏寺。派出所驻地河北乡离县城80公里。从解放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没有公路,交通不便,乘马是主要交通工具。从同德县城到河北乡必须乘马或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赛欠山,或在不到20公里的赛欠沟来回淌51次赛欠河才能到达目的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同德县政府的支持下,由河北公社组织人力,修通了只有晴天才能通行的简易公路。进入21世纪后,国家投资修建的省道西久公路,经河北乡赛塘滩往西出境进入果洛州。
兴海县公安局温泉派出所
位于鄂拉山脚下,全乡平均海拔4000米,是海南州的西大门。南与果洛州玛沁县接壤,西与果洛州玛多县毗连。1965年4月海南州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辖区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0.35万人。温泉是西宁通往玉树、果洛和青海往四川的交通咽喉。国道214线(原青康公路)穿境而过,并出境进入果洛。过去因路况差,一些路过车辆需在温泉乡境内公路边留宿。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在214线的温泉点修建简易旅店,用牛羊粪烧火取暖、做饭,为过往车辆、人员提供食宿。部队也曾在此设兵站,为过往军车、军人提供加油、食宿方便。为便于工作,温泉派出所在乡政府和温泉点两处挂牌办公。
共和县公安局石乃亥派出所
位于青海湖西岸的布哈河边,是海南州的北大门。西与海西州乌兰县、天峻县接壤,北以布哈河与海北州刚察县为界。1972年经省公安厅批准设立。管辖面积1818平方公里,人口 0.7万人。辖区内有公元6世纪吐谷浑夸吕可汗所筑之伏俟城遗址,著名旅游景点青海湖鸟岛隔布哈河相望。国道109线从辖区大水桥出境入海西州。
05
交通工具
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交通工具
二十世纪80-90年代的交通工具
06
通讯设备
20世纪50年代,各种情报信息靠民警徒步或乘马传递。60年代开始用手摇电话机传递信息。90年代大哥大、对讲机、BP机的配备,在当时发挥了一定作用。
拨号电话机
州公安处通信室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人员交换机
BF机
对讲机
07
武器配置
解放初期至70年代,州县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自卫武器,主要为连枪、勃朗宁、加拿大、公安号等杂牌手枪,以及少量的“五四”式手枪,执行任务时的长枪有“七九”和“七六二”、卡宾高等步枪。
80年代开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自卫和执行任务时的武器逐步更新,自卫手枪除“五四”式外,还配备了“六四”“七七”式手枪,执行公务时配备“七九”式冲锋枪、“八一”式半自动步枪、“八二”式微型冲锋枪,旧式杂牌枪被淘汰。
08
基层基础
州局治安科领导在兴海县公安局河卡派出所检查工作
09
民警着装
20世纪50至70年代,全州公安机关的民警中只有少量户籍民警和派出所民警曾着上白下蓝警服,大多数民警不着装。70年代初,派出所民警曾着上绿下蓝警服。70年代中,改为上白下蓝。70年代末,改着藏蓝警服。
自80年代起,实行民警全部着装。先是一律着橄榄绿警服,帽徽改为盾牌、红领章。此后式样多次变化,领导干部并配发呢子大衣。
21世纪初,警服改为藏青色,分为常服、执勤服、作训服等。
在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