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旅途坐久了,腰痛腿酸”“熬夜打游戏,胸口闷疼”“假期多补点觉,越睡越累”“聚餐吃撑了,痛风复发”……国庆假期已至,如何在尽情潇洒之余,避免这些“假日后遗症”出现呢?多科医生送上健康小贴士,助力大家安全出行、快乐过节。
长途久坐
警惕沉默的“杀手”
国庆长假,出游少不了。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小杰提醒,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要警惕这个沉默的“杀手”——经济舱综合征。
孙小杰介绍,“经济舱综合征”是指在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时或旅行后发生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有关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客舱、车厢内空气循环不流通,加上我们可能会减少饮水,易造成血液黏稠;此外,机舱、大巴及火车车厢的座位空间比较小,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往往会导致下肢肌肉减少收缩,可能会导致血流淤滞,这两者因素叠加,很容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栓。”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会随着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在全身游走,可能回流到心脏或肺动脉,容易造成肺动脉栓塞,重者则会危及生命。
因此,孙小杰建议,长途出游时一定要多喝水,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避免血液过于黏稠而导致的血栓。“此外,车内人多拥挤或空间狭小,不便于起身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座位上做曲踝、伸踝的动作,以适时活动下肢,建议每小时内活动3-5分钟,让小腿肌肉得到充分的收缩。”
适当吃喝
别让国庆节变成“痛风劫”
节日到来,加上气温降低,大家纷纷开始“贴秋膘”,把假期变成了“吃喝节”,有不少人在觥筹交错之间身体亮起了红灯,痛风发作。
“从门诊就诊情况来看,现在痛风患者越来越多,并且呈年轻化趋势,甚至有很多的二三十岁的患者。”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科主任医师陶金辉表示,这可能与痛风防治理念错误有关。“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尿酸高了,一定要少吃高嘌呤的食物。因此,我们以前主要强调低嘌呤饮食,但其实更应该注重低能量饮食。”
陶金辉介绍,痛风的本质是能量的宣泄,尿酸是能量过剩的产物,而排尿酸的本质则是排能量。“从‘碳平衡’角度看,摄入糖、脂肪、蛋白质等碳物质后,体内有两个碳排出途径,一是以二氧化碳形式排出,这与运动量有关;剩下的主要从尿中排出,除了蛋白质可通过尿素氮排出外,其余的多以尿酸形式排出。”
因此,如果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过多,过剩的能量转化为尿酸后无法正常排出,可能会导致高尿酸血症。
“对于排尿酸能力相对不足的痛风易感者,应特别注意‘管住嘴’,尽量少吃少喝含糖、含脂肪较多的高热量食物,如蛋糕、西瓜、奶茶等,控制总能量摄入。如果摄入能量过剩,要注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陶金辉提醒,痛风易感人群应多进行慢跑、快走、打太极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以消耗多余能量,而无氧运动则会引起乳酸堆积,诱发痛风发病。
熬夜伤身
“报复性补觉”不可取
熬夜打牌或者追剧,作息变得不规律;朋友聚会,免不了多喝几杯;加上气温骤降,没有及时加衣……国庆假日前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升高态势。
“假期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可能会造成生理调节功能的紊乱,容易发生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异常等状况。”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昊提醒,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假期过量抽烟、酗酒、不规律饮食、熬夜等,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出现不明原因胸闷、胸痛且无法缓解的状况时,患者应第一时间呼叫120,并即刻原地休息,可第一时间含服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如果患者自行前往医院就诊,易加速心肌缺血的过程,这是错误的做法。”胡昊强调道。
国庆假期中,很多人在熬夜休闲娱乐后,都想着通过第二天多补充睡眠来缓解身体不适,却发现这种“报复性补觉”适得其反、越睡越累,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睡眠实际上是由周期组成的,一个睡眠周期通常是1.5到2个小时,一般经过4-6个周期之后就能很好地完成睡眠过程。”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程昭昭介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6-8小时左右的睡眠是最佳的,如果过多补觉,超过最佳睡眠时长以外的时间,都会处在浅睡状态中,会易醒多梦,反而睡眠状态较差。
因此,程昭昭建议,科学补觉重在“睡得轻松、醒得自然”。“如果此前熬夜严重,第二天一觉就能睡到中午或下午,这种补觉是有效的;但如果只睡一小会儿就醒了,这时不应再反复补觉,可利用中午时间适当补觉;想利用假期补充睡眠的上班族,可在早上适当补充半小时至一小时睡眠,避免过多补觉影响晚间睡眠。”
吃药别喝酒
双硫仑样反应或致休克
国庆佳节,亲朋相聚,往往少不了美酒助兴。但问题来了,身体不适需要吃药的朋友能喝酒吗?
对此,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张圣雨强调,严格意义上讲,只要是吃了药,就不再适宜饮酒了,甚至有些药物对酒精的反应是致命的。
“我们都知道服用头孢类药物时一定不能饮酒,这是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是中枢神经抑制剂。”张圣雨表示,饮酒后,酒精可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相互作用,使药效降低、增强或发生不良反应,更有甚者会导致毒性反应的出现,其中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双硫仑样反应”。
张圣雨介绍,双硫仑本身是一种戒酒药物,其在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可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症状可能只有全身乏力、眩晕嗜睡等,而重度症状则可能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大量出汗、紫绀、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此外,张圣雨补充道,除头孢菌素类药物外,硝苯地平等心血管系统药物服用期间饮酒,可能会导致血管扩张,引起低血压;服用降糖药物期间饮酒会导致低血糖甚至休克;服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期间饮酒,会加重胃肠道不良反应;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时饮酒,可导致呼吸衰竭、昏迷等;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饮酒,容易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抗过敏药物与酒精作用可导致嗜睡、眩晕等;大多抗肿瘤化疗药物有肝脏毒性,易引起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酒精可加重这些不良反应。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