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大西北、古建之旅或者来一场 Citywalk?|跟着好书去旅行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旅行的意义,不同的人,解读不一。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辅相成的道理,众人都能接受。透过阅读了解关于当地的人文地理,目击实景的眼光会格外深邃。而沉浸现场之后则更能促进文字摄入更有感悟心得。文学与地理关系密切。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强烈的地理背景,以至于作家们有意或无意地,成为某一块地理的“代言人”。在文字阅读中旅行,在旅行中阅读山川,旅行与阅读也可以奇妙融合。

01

✦ 如果你去香港,可以来一场文学版Citywalk

图片


(《倾城之恋》《小团圆》《烬余录》《缘起香港》……)

在张爱玲小说中,上海、香港等城市的存在感很强。在她的小说《倾城之旅》中出现的浅水湾饭店,小说《小团圆》以及长篇散文《烬余录》里的香港大学,已成为文学爱好者去香港旅游打卡的重要目标。1941年,在日军炮火轰鸣中,张爱玲在“冯平山楼”争分夺秒看《官场现形记》,也是很多读者注意的细节。冯平山楼建于1932年,曾为港大中文图书馆,现在是港大美术博物馆。

如果你对此有更多的兴趣,可以读读《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这本书。该书作者是香港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黄心村,详细阐述了张爱玲在港大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讨论张爱玲一生和香港的缘分,精心描绘了一张跟张爱玲相关的香港文化图景。

图片

众所周知,张爱玲于1939至1941年间在港大读书。张爱玲的宿舍究竟是哪一栋,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说法和猜测。黄心村根据资料考据出张爱玲曾居住的港大女生宿舍。港大1911年建校之后就采纳了舍堂制度,学生以舍堂为群体居住在校园里。1939年3月法国修院学校正式把宿舍捐给港大。秋季张爱玲和其他第一批港大女生入住时,曾经的私人宅邸已改建成宿舍,房前是一个花园,房后是一个面积更大的园子,用篱笆圈起。校舍取名圣母堂。书中就有一张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圣母堂最清晰的建筑图像。除此之外,港大还保存了其他与张爱玲有关的档案资料。比如,文学院师生1940年和1941年秋季在本部大楼前留下的大合照里,均有张爱玲的身影。

02

✦ 如果你去南京,目光更有历史穿透感


图片

(《南京人》《南京传》《璩家花园》)

如果你去南京,读读叶兆言的书,肯定会让你在南京citywalk时,目光更有历史的穿透感。叶兆言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特别钟情书写南京。不管是非虚构《南京人》《南京传》,还是虚构小说《璩家花园》,叶兆言的作品里总有浓浓的南京色彩。

叶兆言家学渊源,祖父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他写南京,不停留在表面的导游攻略,而是深入南京城的历史脉络之中。比如,他会告诉你,南京城的遥远岁月:公元211年,孙权将治所迁往南京(时称秣陵);公元229年,东吴正式定都南京,改名建业。从这一年开始,南京这艘驶向未来的航船,开始扬帆启程。南京城的发展跟整个中国大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比如隋唐时,南京经济、文化发展强大,李白在此留下的诗篇辉映了整个盛唐。到了南宋,南京赏心亭见证了爱国诗人们渴望收复失地而不得的痛苦,和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失望;万历年间,定居南京的传教士利玛窦,不仅促进了西学东来,他留下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更成为了解当时中国的重要著作。

03

奔赴大西北别忘读读这些书

图片

(《羊道》三部曲、《牧马清水河》《空城纪》)

在很多人的旅行目的地中,中国大西北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不管是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自然胜景,还是历史留下的文明遗迹、远古传说,都吸引着很多人慕名前往。2024年春天,因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李娟的文学作品再度出圈。其实除了《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李娟还有更多的散文作品,也非常精彩。比如她的“《羊道》三部曲”(《深山夏牧场》《前山夏牧场》《春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记一忘二三》《冬牧场》《九篇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等作品。李娟是属于那种充满灵气的天赋类作者。

她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把很普通的事物,写出好玩幽默有趣,又有诗意。“我就喜欢这样慢悠悠地走啊走啊……回头张望脚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浓稠,整个山谷,碧绿的山谷,闪耀的却是金光。”“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空气似乎都刻满了清晰的划痕,这划痕闪闪发光。风兜着我的裙子,带着我顺风往前走。眼前的世界也在往前走。”这样的句子,读起来让人觉得幸福。

作为文学高地,除了李娟,还有不少书写西北的散文高手。比如散文作家周涛、刘亮程。2024年夏天,在上海书展上亮相的文化散文集《牧马清水河》,也让人眼前一亮。贺兰山、西海固、塞北江南;清水河、预旺川……在作家杨占武笔下,中国西北部的宁南山区这片古代水草丰美的牧马场、不宜居的苦寒之地,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面貌诗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杨占武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曾经离开此地去陕西、上海求学、成长,而后又回到这片土地工作、研究。他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住”写作者。作者追求一种诗性的历史观与审美化的历史理性,在书写清水河历史的文字背后体现着一颗对家乡的赤子之心。他的《牧马清水河》是一次“纸上还乡”之旅,对于读者来说,也是深入了解西北人的一次良机。

图片

如果你对西域历史、考古非常感兴趣。那么除了看纪录片《河西走廊》或者电影《敦煌》,选择看一下作家邱华栋积三十年文学积累之功所写的长篇小说《空城纪》。其中《敦煌七窟》一章,曾在《十月》杂志首发,受到热烈反响。龟兹、高昌、尼雅、敦煌……六座西域古城在故事中复活,一座座废墟还原成宫殿城池,一个个人物从魏晋汉唐史书,从壁画雕塑中走出,他们有了市声人烟,有了冷暖表情,他们的生命被瞬间照亮。文学的书写魅力在于,让人似乎能听到历史深处那些脆薄的窸窣的声音……

在这本小说中,译林出版社以诗意语言和绚烂想象,重寻龟兹、尼雅、楼兰、敦煌等西域古城的历史传奇,努力在纸上复原盛代元音,称得上是一次现代精神意义上的文学“凿空”之旅。带着这本书来一趟西域之旅,站在楼兰古国或者高昌故城的遗址上,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04

跟着卓越美术史教授逛美术馆

图片

(《美绘之术六千年》《溪山清远》)

要说假期里在城市内部人气最高的事项,除了逛公园,那就是逛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了。欣赏艺术作品往往是逛博物馆的重要活动。在观展之前,读一本见识高明、角度新颖的美术史著作,肯定会大大提高审美能力。

著名艺术史学者曹星原教授撰写的中国美术史读本《美绘之术六千年》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曹教授多次做客《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等节目,其观点客观、立意很高却又不乏幽默感和新意,深受观众好评。她1988 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1996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2003 年至今执教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史系。曹教授也曾以文化学者身份上《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等节目,观点新颖独特,深受欢迎,她也是“得到”app 热门课程的主讲人。

图片

市面上关于中国美术史的书籍虽然不少,但大多偏向学术研究,内容深奥,让普通读者难以亲近。《美绘之术六千年》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兼具故事趣味和学术深度,更易于大众接受。不同于朝代更迭的美术史书写方式,曹星原以中国美术史上 48 件顶级作品(从 6000 年前的彩陶缸到 20 世纪的绘画)为例,领读中国六千年美术史。比如从《鹳鱼石斧缸》 去理解 6000 年前的古人,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感受中华文化的边界,在《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里感受真假性情在山水画的体现。《溪山行旅图》的画面到底是巨碑还是高山?如何评价《早春图》是山水画新空间?如何看《清明上河图》里的“宋代的命脉之河”?在《山径春行图》《溪山清远图》《富春山居图》等作品里,她启发读者理解山水的节奏与隐逸精神。她用美术史的方法,借助一件件经典作品,去理解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用美术的手法表达出他们的观念和思想。

如果你读曹星原教授的解读还不过瘾,可以翻翻艺术史教授高居翰(James Cahill)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作品《溪山清远:中国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高居翰对中国艺术无比热爱,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和传播中国艺术。凭着高质量的著作和对中国绘画独到的见解,他也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声誉。《溪山清远》一书正是根据高居翰晚年的中国艺术系列讲座翻译和整理而来。他对中国艺术饱含深情,在他看来,中国艺术是了不起的艺术,尤其是宋朝的绘画,堪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比肩。

05

跟着书中的林徽因游古建筑

图片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

比起诗人,林徽因更重要的身份是建筑学家。只不过因为文学是更具备大众属性的学科,所以人们更熟悉诗人林徽因。2024年5月,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之女于葵代表林徽因,接过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这件事引发众多瞩目,也带来大众对林徽因这位文化名人进行更深层了解和认知的一次良机。

2024年6月,为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于葵所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依据于葵独家所藏大量林徽因及其亲属第一手文献档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现了林徽因的一生。在这本书中,可以详细看到林徽因身为建筑学家的那一面。

林徽因一生曾多次与梁思成在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为之后两人合作撰写《中国建筑史》打下了基础。《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中收录了多幅1934年夏天,林徽因在山西南部考察古建筑之旅。这趟行程共四人,除了林徽因梁思成夫妇,还有他们的美国友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这趟“山西行”中,他们住小店,蹲在村里的戏台上吃午餐。

虽然旅途辛苦,收获却是颇大的。“走在溪边山道,他们于斜阳掩映之中,每每能望见庙宇。古刹优雅的构架与醇和的色彩让他们着迷。他们待在那里,兴奋得早已忘却了一路下来所受的苦累,目不暇接地饱览着眼前的一切。”于葵这样描述林徽因的这趟考察。林徽因承担《中国建筑史》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润色工作,执笔撰写书中的第六章,即宋、辽、金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林徽因旁征博引,参考史籍五十余种,融入了她和梁思成数年来考察中国古建筑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06

跟着阿来“去有风的旷野”

图片

(涉及作品《西高地行记》《去有风的旷野》)

生活滚滚向前,对于常年奔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来说,开辟一方让时间慢下来的天地,对生命是一次强力的滋养。作为一个从大地上走来的作家,阿来长期在西南高地进行田野调查,践行着自然文学的理念,出版过多部关于地理、行走主题的大散文作品。比如2023年出版的《西高地行记》。书中收录了《故乡春天记》《嘉绒记》《贡嘎山记》《平武记》《玉树记》《果洛记》《山南记》《武威记》《丽江记》9篇长散文。这些散文中,阿来用他的文笔和思考,表达他对大自然山川河流的充沛感情。

比如他这么写黄河:“青藏高原上的黄河,就这么萦回,这么涌流,就像这片高原上的人群,那样安详,听天由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就像我现在,站在四合的暮色中,看黄河映射的天光渐渐暗淡,只是将其当作一股源源不绝的情感,把我充满。而黄河在草原上百转千回,唯一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水流越发丰沛。”

2024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阿来的散文新书《去有风的旷野》。书中收录了阿来《十二背后》《四姑娘山行记》《莫格德哇行记》《分云拨雾见米仓》《稻城亚丁行记》《再访米仓山三记》《扎谿卡行记》《炉霍行记》《大凉山访杜鹃花记》《蔷薇科的两个春天》等作品。

在米仓山巅,他毫不失望于时值红叶节而未见红叶,反而庆幸赏到了盛放的杜鹃,“大可不必因为未见红叶,而失望,而抱怨,不必非见一种规定性的秋天。既有夏天如此绚丽的杜鹃花海,为何一直只说那些红叶?”

在金川河谷赏梨花,他看到了因一场战事造就的梨花的前世今生,“所以,我看到了不同植物所植根的不同地理与文化。所以,我看到了一年之中,不同海拔高度上,蔷薇科植物开出了两个春天。”

(图据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