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反击战

作者 | 李佳蔓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图片

当美国政府制裁华为时,华为选择暂避锋芒,加强自主研发(敌进我退);对手稳固市场时,华为通过创新技术持续干扰,保持市场存在感(敌驻我扰);对手疲于应对多线作战时,华为推出鸿蒙系统,抢占市场先机(敌疲我打);对手策略调整时,华为乘势追击,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敌退我追)。

——蓝血题记

2024年6月13日,英国《经济学人》发表长文,直指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已演变为一场全面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华为虽然遭受重创,但并未倒下,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山姆大叔的杀手锏,似乎并未能如愿以偿。

01

山姆大叔的扼杀企图:华为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变得更加强大?

2024年,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9月10日,苹果与华为两大科技巨头相继召开新品发布会,市场瞬间被引爆。iPhone 16系列与HUAWEI Mate XT非凡大师三折叠屏手机的问世,无疑为这场竞争再添一把火。

两款新机各具特色,售价相差万元,却都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以其创新的三折叠屏设计和商务豪华感吸引了众多目光,预约人数迅速突破630万;而苹果则凭借AI技术的突出表现,虽然iPhone 16系列首周末预购销量约3700万部,较去年同期下跌12.7%,但仍保持着市场领先地位。

在这场科技巨头的较量中,华为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自美国对华为发起全面打压以来,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正如《经济学人》所言,美国的刺杀企图适得其反,华为在逆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战略智慧。

9月20日,在2024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演讲更是让人深思。他直指美国对中国AI芯片领域的长期制裁,强调这一现实挑战不容忽视。面对制裁,徐直军表示,华为将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架构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算力的可持续增长。

徐直军的这一番话,无疑为华为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他提到,华为将充分利用自身在通信技术、云计算等领域的优势,推动计算、存储和网络的协同创新,制定“超节点+集群”系统算力的解决方案。这一战略不仅体现了华为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更彰显了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坚定信念。

面对美国的长期制裁,华为真的能够轻松应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徐直军也坦诚地指出,中国半导体制造工艺在相当长时间内将处于落后状态,这意味着华为所能制造的芯片的先进性将受到严重制约。这一现实挑战,无疑给华为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正是这样的挑战,激发了华为人的斗志和智慧,华为选择了积极应对,通过架构创新和技术突破来弥补芯片制造工艺的落后。

在徐直军看来,智能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大模型和庞大的算力,更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应用场景,灵活应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AI模型。这一观点无疑为华为在智能化道路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徐直军还总结了智能化企业应具备的“六个A”特征:自适应体验、自治运营、自演进产品、增强员工、全要素连接与智能原生基础设施。这些特征不仅强调了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优化运营,也指出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无疑为华为在智能化道路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02

华为反击战,“鸿蒙赛点”“突围”美国封锁: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自2018年起,美国政府针对华为展开了一系列严厉的打压措施,包括将其列入“实体清单”,严格限制其获取关键技术及组件。

华为并未因此退缩,而是选择了避其锋芒,敌进我退,将重心转向了研发和自主创新。

2019年,华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美国制裁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受到严重压制,几乎失去了与苹果、三星等竞争对手同台竞技的机会。但华为并未放弃,而是积极寻求供应链的优化与重构,发展自主芯片制造和其他必要的产业链,以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同时,华为还立足创新,着重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生态系统建设上进行突破,努力占领市场高地。

在硬件方面,华为不仅拥有自主研发的芯片优势,还致力于将硬件与软件完美整合。2021年6月2日,华为正式推出了鸿蒙操作系统,这一创新举措使用户在所有华为设备上都能享受无缝连接的体验。鸿蒙系统的问世,标志着华为从一个手机制造商,逐渐成长为一个全面的科技生态体系。

鸿蒙系统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面对美国制裁带来的困境,华为曾一度陷入困境。2019年5月,随着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华为面临着芯片硬件和系统软件的双重封杀。谷歌也响应政府举措,逐步缩减对华为的服务范围。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华为不得不加快自有操作系统的研发进程。鸿蒙系统,这个从2012年开始规划的项目,终于在这一刻走到了大众面前。

鸿蒙系统的推出,对于华为来说无疑是一次战略意义上的博弈。它不仅承载着华为打破地缘政治因素下禁令的希望,更寄托了华为从操作系统层面占据数字化产业底层的梦想。鸿蒙系统要想成功活下来,成为第三大操作系统,并非易事。

对手稳固市场时,华为通过创新技术持续干扰,保持市场存在感(敌驻我扰)。对手疲于应对多线作战时,华为推出鸿蒙系统,抢占市场先机(敌疲我打)。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曾经风靡一时的操作系统最终都销声匿迹。这主要是因为一个成功的操作系统无法靠一个公司或团队去完成,而是需要形成一个完善的软件生态。目前,全球两大操作系统中,安卓占据了全球68.63%的市场,苹果占据了30.99%的份额。而华为鸿蒙系统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必须形成自己的软件生态。

华为深知这一点,因此提出了16%的市占率生死线。只有达到这个市占率,鸿蒙系统才有可能活下来并成功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为积极与全球排名前200的App厂商沟通合作,共同开发跨终端设备的应用。同时,华为还预计2021年底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3亿台,其中华为设备超过2亿台,面向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各类终端设备数量超过1亿台。

美国的芯片制裁导致华为手机出货量急剧降低,给鸿蒙系统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21年,华为手机已经从全球第二跌出前五,市场占有率仅剩4%。面对这样的困境,华为不得不依靠可穿戴设备、电视、汽车、生态屏等设备以及第三方厂商的设备来实现16%的目标。

鸿蒙系统的推出,无疑为华为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不仅使华为摆脱了对安卓系统的依赖,更使华为在操作系统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鸿蒙系统要想真正成功,还需要华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毕竟,一个完善的软件生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

在肯定华为鸿蒙系统创新意义的同时,不得不提出,如何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加入鸿蒙生态中来?是华为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此外,鸿蒙系统在与第三方手机厂商的合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由于鸿蒙系统并不兼容安卓系统,第三方厂商需要在鸿蒙和安卓之间做出选择,这对他们来说风险极大。

03

内外夹击,开辟新战场:如何在对手策略调整后乘胜追击?

手机触达天花板,鸿蒙“赛点”前后,在对手策略调整的迷雾中,华为如何精准布局,实现市场逆袭?华为的智能汽车之路是乘势追击还是步步惊心?

对手策略调整,华为乘势追击,可谓敌退我追;打破垄断,勇做挑战者!

面对苹果、三星等传统巨头的市场垄断,华为以惊人的速度和激情,掀起了一场市场风暴。自2019年国际政治与经济双重压力袭来,华为智能手机业务一度受挫。在竞争对手频繁推出新机、抢占市场份额之际,华为却凭借不断创新与市场拓展,成功扭转了局势。

大步走出去!2023年,华为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市场份额显著增长,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逐步打开市场。这一战略不仅提升了华为的全球品牌价值,更为其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得益于华为汇聚了全球顶尖人才,在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强大合力。

市场复苏的背景与进击。据ITBEAR报道,2024年第二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160万台,同比增长49%。这一惊人增幅标志着华为在历经挑战后,逐步找回了市场信心与话语权。华为Mate系列与Pura系列凭借卓越性能、创新设计及用户体验,逐渐重拾消费者信赖。

手机制造行业的天花板愈发迫近,面对市场饱和、竞争加剧和技术瓶颈,华为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智能汽车成为继PC、手机后的新一代互联网入口,也是人工智能的绝佳载体。随着汽车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汽车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体系也将重构。

苹果造车梦的破灭与华为的智能汽车布局。2014年,苹果秘密启动“泰坦计划”,却于2024年初宣布取消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项目的所有开发计划。这一消息让雷军直言:“如果我是蒂姆·库克,我绝对不会这么做。”相比之下,华为和小米却另辟蹊径,从汽车体验层面促使部分原苹果手机用户换机。

小米SU7的成功为小米公司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也成为手机厂商成功跨界造车的例证。而华为在汽车行业扮演的角色更为复杂和深入。自2023年底智选车模式升级为鸿蒙智行以来,依托问界车型的热销,鸿蒙智行打响了品牌。2024年8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新车33699辆,1-8月累计交付272136辆。

当时的“华为”问界品牌面临来自友商理想的狙击。2024年,问界和理想月销量长期占据新势力品牌销量前二名,但随着理想L6的发力,理想销量进一步增长,甚至超过鸿蒙智行全系。2024年8月,理想汽车交付新车48122辆,同比增长37.8%。在此背景下,问界品牌选择连发新车,8月26日,鸿蒙智行举办首次新品发布会,问界新M7 Pro上市;9月10日,问界M9大五座版亮相。

问界新M7 Pro和问界M9大五座版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切中市场需求的改进。问界M9大五座版通过减少一排座椅,提供了更大的车内有效乘用空间,并带来了六大升级。问界新M7 Pro则搭载HUAWEI ADS基础版智能驾驶系统,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

虽然近两月问界销量环比有所下滑,但问界M9依然蝉联50万以上豪华车市场销量第一的位置。对于鸿蒙智行整体而言,仍需要第二个、第三个站稳脚跟的品牌来证明问界的成功并非偶然。

智界能扛住压力吗?鸿蒙智行除了问界外,还有LUXEED智界、STELATO享界、MAEXTRO尊界品牌。在9月10日的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由于相关政策限制,鸿蒙智行不得不与多家车企合作打造不同品牌。目前尊界品牌首款车型还未面世,享界品牌首款车型享界S9于8月6日发布,上市20天大定数量达到8000台。

然而智界品牌的第一款车智界S7销量不佳,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尚未达到预期水平。9月10日,鸿蒙智行旗下首款智慧轿跑SUV智界R7正式开启预售,共推出三款车型。华为和奇瑞均对此款车抱以厚望,余承东和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多次为其站台发声。在华为黑科技的加持下,智界R7引起不小的市场反响,预售24小时小订突破10000台。

智界R7的市场表现对于双方的合作至关重要,不仅是奇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布局,也承载着华为对鸿蒙智行业务突破的期望。假使智界能复刻问界的成功,鸿蒙智行的实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华为与“友商”百度的汽车业务较量。在9月10日,还有一款备受瞩目的车型上市—极越07,其限时优惠后起售价19.99万元,颇具竞争力。极越拥有吉利SEA浩瀚架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百度Apollo智驾等重要技术支撑,上市48小时订单已突破5000台。

百度与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双方均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有着深厚的积累,并有足够的知名度。然而百度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却显得不温不火,尽管在智驾板块投入颇多,却常年无法实现造血。百度更多展示其在Robotaxi商业落地方面的优势,而华为则通过与车企合作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纷纷将智驾作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渐进式路线获得更多认可,智驾供应商需要更多切入车企供应链。百度与威马汽车的合作因后者破产而受挫,萝卜快跑的出圈让百度智能驾驶声量暴涨,但目前也无法给百度带来足够收益。极越是百度拉上吉利后获得的一张参与车市竞争的重要车票,但尚未起势的极越能给百度智驾多大的助益还有待商榷。

华为一手鸿蒙智行,一手引望,在汽车领域构建了独特优势。相较于极越模式,不造车的华为意图做切割的意图可能更加明显。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灵活的商业模式、品牌影响力还是及时的战略调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华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逐渐赢得车企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华为并非没有挑战,需谨慎处理与车企的合作关系,确保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04

结  语

华为的每一步战略都暗藏玄机,它如何在对手的调整中找到突破口?其实,在科技的战场上,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不断创新的挑战者。

好在当时之困解除大半,只是不能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因为只要在牌桌,就还没有锁定最后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