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一般的福建丨福建人为什么爱种树?

福建

森林面积1.21亿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65.12%

连续45年保持全国首位

妥妥生态优等生

即便这样

福建人依旧热衷于种树



1949年,东山全岛248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仅有0.12%,一年四季中,6级以上大风多达150多天。70多年来,东山人民在漫漫黄沙上建立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现在,东山全岛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升到22.6%,翻了188倍。


但这还不够,现在,福建人开始在海里造林。云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2008年2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福建首个国际重要湿地。


图片


2360公顷的漳江口红树林正以平均每年2%的幅度逐渐扩大,特殊的氧吸收率和泌盐性让红树林能在海水中安家。而当它们团结成海上森林,就能铜墙铁壁般抵御风浪,更重要的是,它们滋养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自1981年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来的43年间,福建累计参加义务植树6.83亿人次,植树26.9亿株。即便按照现在的福建人口换算,平均每个福建人每年至少种下一棵树。


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地壳运动,在福建西部和中部形成了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而福建又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雨水通过河流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塑造多样地貌景观的同时,也创造出动植物生长的乐土。


图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它是地球同纬度地区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在海拔2160.8米的黄岗山,你能看见中学地理课本中典型的“垂直带谱”。


从2020年到2023年,武夷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生物资源本底调查,100多位专家、131次实地调查和743台红外相机,描绘出这个生物王国的家底。从1979年武夷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2021年正式设立国家公园,这里的新发现不断被刷新,但人们始终相信,还有更多新朋友等待与我们见面。


图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高等植物1850种、脊椎动物561种、昆虫4506种、大型真菌444种、地衣128种。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在福建片区累计发现34个新种。



从武夷山国家公园出发,穿越跨闽浙赣三省的国家森林步道,可以抵达龙岩武平县捷文村。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绿色的伟大变革。


上世纪80、90年代时,村集体的林子名义上人人有份,但谁也说不清楚哪片是自己的。这种“公家林”有“五难”——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林业产业难发展、造林育林难投入、农民望着青山难收益。当时的福建国土绿化也曾因此陷入过“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旧地再造林”的尴尬境地。


图片


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捷文村的林农率先发出呼喊。2001年12月30日,全国第一本林权证诞生在这里,这场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群山从此沸腾。可是现在那里的人又变了想法,分到了林子,却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


当捷文村的干部群众为了守护青山投下林改“关键一票”的时候,在与它相邻的长汀县,一场艰苦卓绝的护绿斗争也即将拉开大幕。


长汀一度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上世纪8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面积的31.5%,达975平方公里,山光岭秃,草木不存,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是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图片


而在之后的20多年里,这里的山地植被恢复、茶果园生态治理、崩岗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长汀县持续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2023年,长汀全县水土保持率已提升至93.56%,成为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难以想象,当年长汀寸草不生的水土流失地,现在已经开始卖碳汇了。2023年,这片罗地河小流域治理区卖出了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总计10吨180万元,这些资金又全部投入了治理区的抚育。


图片


这样的故事在福建还有很多,从生态省建设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探索,为了心中这一抹鲜亮的绿水青山,福建人一直在拼。




莆田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厦门筼筜湖:“二十字方针”综合治理,再现厦门“城市会客厅”。


南平延平区:开发与保护并重,整治畜禽养殖,端起生态循环“绿饭碗”。


闽江河口湿地:“退养还湿”,还候鸟蓬勃家园。



行走八闽大地,满目郁郁葱葱,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但福建的绿色能量远不止这些:




2021年,三明市将乐县诞生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它是每片林子的固碳氧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


2023年底,三明创设 “林票2.0”,它是林木资源变资产的凭证,可交易、流转、质押,也可由金融机构认购。


今年6月,三明发放了全国首批林业“生态票”。 它分为林木委托经营、协约改造和订金收储三种类型,具有兑现、流转、抵质押权能,可以进入市场流通。


今年7月,三明沙县区向竹农发放竹票,它是将低效竹林经营权向国有林业企业流转后,为林权所有者制发的收益权凭证。




从捷文村经历的那个年代走来,山林从分又到聚,但林改目标依然不变——让老百姓得实惠。


图片


你以为这已经够“卷”了?可生态优等生从不走寻常路,福建人对绿色的极致追求,总是超乎想象。




能源结构有序“绿化”,全省核电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装机比例全国第一。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加快,2023年,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共实现工业产值超万亿元。


船舶电动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配套、船舶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城市区域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能耗强度为全国三分之二。


2023年福州空气质量排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四位,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




福建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


上世纪50至90年代,在顺昌县建西林区有一条中国南方最长的森林铁路,总长142.66公里。当年,奔驰在这条铁路上的小火车是林区为支持新中国建设运输木材的重要工具,这趟列车在1992年全线停运。


图片


但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乘坐着它,带着美好的回忆,徜徉在望不到尽头的绿色之中,它的终点站,叫“幸福里”。


这是福建人对绿色独特的情怀,也是生态带给福建人特殊的浪漫。这大概就是福建人爱种树的秘密。

来源:海博TV
编辑:涂泓、段圣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