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节走向延安的革命前辈

图片

“草原社”“我们的读书室”骨干成员

宁汉戈(1914-1997),原名宁起(也有资料写作“启”)鲲,1914年5月出生在毕节城百花山入口“宁家龙门”。1934年1月与“我那相依为命的弟弟”宁起枷一起参加革命工作,两人都是“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的骨干。“悲天悯人救不了农民”(林青话语),“无产阶级全靠自己救自己,只有铲除压迫剥削,劳苦大众才能得解放”(林青话语),“真理被道德欺骗,两种人类各在天一边。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林青诗句)……深受林青同志语重心长的启迪鼓励,较早感受到当时社会黑暗和不公的宁起鲲,从此更名“汉戈”,决心“百炼成钢”“做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

毕节党支部撤往安顺、贵阳后,作为“草原社”“文学组”“读书会”重要成员,宁氏兄弟在毕节城“杨家公馆”后面林绍铭家秘密成立“我们的读书室”,“开始只吸收林绍铭等几位进步青年,后来增加了尹司农等人。参加者每人出点钱,订购一些进步书刊……这些书刊均陈列在林绍铭家里,只许借阅,不准外传”。后来,在中共上海特科派来毕节的军事特派员卢志英(1905-1948,本名卢育生,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长期从事兵运工作。曾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旁听,坚持自学英、法、德、日语,194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南京雨花台,新中国第60号烈士证书的主人,也是电视专题纪录片《雨花台》的主人公)领导下,宁氏兄弟等“我们的读书室”成员做了不少工作——“后来我们成立了秘密读书会/志英就是我们的辅导员/书籍琳琅满目,环境古色古香/我们的读书室吸引着山城的有志青年/书架的背后/藏着志英送来的进步书刊/从《进化论》到《唯物辩证法》/从《资本论》到《共产党宣言》/志英常常来到这里/为我们讲解革命理论/鼓励我们刻苦学习,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志英的身边聚集起一批进步青年/为他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林绍铭为他搜集情报/宁起枷给他管理文件/尹司农为他抄写电文/我常常带他去周围的农村/了解风土人情,观察地形地貌/为红军的到来准备周全/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志英已对毕节周围的情况了如指掌/哪里比较富饶,哪里有矿产资源/哪里河水最深,哪里交通方便/哪里有苗、彝的部落,哪里的地主豪绅最凶残/志英神出鬼没,昼夜奔波/急切地盼望着,盼望红军到来的一天……”。




毕节人民拥戴红军的见证者

“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梓桐阁傲霜的腊梅吐苞绽放迎接红军/大队人马在五龙桥整理队形/背好乌黑的钢枪,掸去一路风尘/头戴八角帽,帽上闪红星/抬着从敌人手中夺来的迫击炮、重机枪/迈着整齐的步伐/浩浩荡荡走进这座古老的山城/山城的群众倾城出动/大嫂们端着茶水,小娃娃提着红灯/站在街道两边/惊喜地打量着这支红色的神兵。”(宁汉戈诗句)1936年春,从2月9日进驻至2月27日退出毕节向安顺转移,红二、红六军团在毕节城共住了18天。2月8日成立于大定(今大方县)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2月17日迁到毕节;新成立了毕节县革命委员会,编印了《中国工农红军读本》等革命文献和读物。2月12日成立“毕节抗日救国会”,接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由著名爱国人士周素园任司令、共产党员邓止戈任参谋长。各族人民组织起来,打土豪、打当铺等,有力地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扩大了革命影响。特别是莫雄任专员后政治环境宽松,加上卢育生同志具体指导开展各种革命活动,已布下了星星之火,为迎接红军打下了较坚实的群众基础。“草原艺术研究社”和“我们的读书室”的许多成员,带头组织群众为红军筹粮、筹款、置药;武镜秋等人还踊跃加入了红军队伍。

在此期间,宁氏兄弟按照卢志英的指示留在城内,参加了组织抗日救国军的一些活动。(《毕节的回忆》)五六十年后,宁汉戈用诗句再现了当年的动人情景:“地主的粮仓打开了/金黄的稻谷分给穷人/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了/受苦人当家作主人/扩红的高潮掀起了/有志青年争先当红军/毕节人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建立起自己的武装——抗日救国军/邓止戈同志率领党所领导的游击武装/组成救国军的中坚/德高望重的周素园老先生/不顾身家安危亲自担当司令/当时的周老先生已年过六旬/老骥伏枥,壮志凌云/率领五千云贵儿女/跟着红军,踏上万里征程……几百架缝纫机集中在‘安息会’/赶制军衣,日夜不停/市民们捧着自制的腊肉、糍粑把红军慰问/请亲人把人民的心意带上抗日的征程……”

“多么难忘的不眠之夜/直到东方破晓,天色微明/红军就要上路了/红军又要继续长征/从五龙桥到云步亭/站满了父老乡亲/把鞋袜塞进战士的背包/还有盐茶鸡蛋热气腾腾/路过街口,送出城门/十里长亭,情意难尽……”在宁汉戈诗集《雨花魂》第八章《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像这样深情描述红二、红六军团在毕节受到热烈欢迎欢送真实情景的诗句,就有一两百行,对被誉为“三省红都”的毕节来说,这些诗句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从毕节走向延安的革命前辈

1936年暑假,为了宣传抗日,中共贵州省工委交通特派员徐健生回到毕节城,应爱国进步士绅、县参议长刘端绪之邀,参加其组织的“民众俱乐部”,任体育股负责人。徐健生介绍宁氏兄弟加入“民众俱乐部”体育股,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我把毕节学校的青年和社会青年组成了两个篮球队:一个是毕节中学赞成共产党主张的进步青年组成的‘猛鹫队’,是中学的代表队;另一个队是由贵阳学生和当地青年组成的——这个队的成员,不仅拥护党,而且秘密接受党分配的工作,执行党的任务,取名‘民力球队’。它(球队)在俱乐部里起领导和骨干作用,是党的外围组织,参加的主要有宁起鲲、宁起枷、林绍铭、林小松和我。我们就以打球为掩护,进行党的工作。文艺股由邱希尊负责。他是‘草原社’的一个成员,好玩,经常搞点京剧清唱。俱乐部的领导成员和积极分子,多数是‘草原社’的成员。这个俱乐部的领导权,实际上全部被我们掌握了。我们在这个俱乐部里进行了党的活动,教育了群众,有些人后来先后参加了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毕节一小校志》相关资料记载,从1937年8月到1938年2月,宁汉戈曾在校担任“算术”(数学)教师,后因革命需要离开毕节。在此期间,1937年11月,经徐健生介绍,久经考验的宁汉戈、宁起枷两兄弟在毕节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宁汉戈长期在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被组织安排到延安,先后任延大附中教务主任、西北兵团第四后方医院五所所长。其间曾以黎天、方白、初民等笔名,在重庆《新华日报》《新蜀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诗歌、散文。1948年,宁汉戈到山东济南,任华东大学讲师。1949年至1955年,宁汉戈历任华东大学附中副校长,山东省实验中学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5年至1966年,宁汉戈历任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副厅长,山东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省第二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宁汉戈曾受到冲击;恢复工作后,曾任山东省革委政治部教育组副组长、省革委教育局副局长。1974年至1982年,宁汉戈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12月离职休养。1996年10月享受正厅级待遇。




诗集《高原之鹰》《雨花魂》作者

宁汉戈爱好诗词文学,在长期艰苦的斗争环境和繁忙的工作中坚持自修和写作。离休后,他“为了告慰烈士英灵于九泉/为了求得我心的安宁/为了下一代生活得勇敢坚强”,着手写作构思已久的长篇叙事诗《高原之鹰》和《雨花魂》。临终前几年,在左眼几近失明又身患重病后,仍奋笔不辍,“像春蚕那样,默默吐着丝絮/虔诚地编织一个诗的花环”。

“我一直认为,把先烈的业绩告诉后人,是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离休后,这几乎成为我生活的全部,也是我选择的继续为党工作的阵地。”(《致张全景信》)从1981年到1989年,宁汉戈历时八载写完长篇叙事诗《高原之鹰》,开创老红军战士为死难战友亲立诗传的先河,为开拓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纪实叙事诗的思维空间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尝试。从1992年到1997年,宁汉戈在痛失老伴、身患绝症、眼睛几近失明的情况下,用手摸索着自制硬纸板条框在稿纸上坚持写作,最后不得不口述请别人记录,夜以继日,历时五年,终于又完成了叙事长诗《雨花魂》的创作。这两部各数千行的长篇叙事诗,以诗的语言追忆、怀念、记述革命先烈“高原之鹰”林青、“雨花魂”卢志英的生平事迹,分别于1991年、1997年出版发行,不仅受到秦天真(《高原之鹰》代序)、劳辛(诗评家)、白原(诗人)、蒋仲仁(语言文字学家)、唐树楷(作者战友)、李骥等老同志、老战友的赞赏,还得到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为《雨花魂》作序)、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为《雨花魂》题写书名)、著名诗人臧克家(为《高原之鹰》题写书名)及夫人郑曼(致信)、时任山东文艺出版社总编石宏印、责任编辑侯书良(见《高原之鹰》《雨花魂》跋文)等的高度评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0年10月1日国庆节,宁汉戈为《高原之鹰》写作后记,以下是节录:

“每当月白风清的深夜,鸟语花香的清晨,与老伴共忆往昔斗争的岁月,缅怀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思念殷殷,激情满怀。于是,就着手写贵州省工委第一届书记林青同志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史实,以他为主线,展开写出继他之后而献身的诸先烈的辉煌业绩,歌颂一代英雄,歌颂乌蒙搏击长空的群鹰,歌颂高原永生的山魂!”“他们的英雄气概和音容笑貌,日夜在我眼前跳动,一提笔就无限悲怆,无限激愤,敬与爱、血与泪、仇与恨,交织在一起。有时我奋笔疾书,黎明辄止;有时我半夜无言,掩卷叹息。激情始终如大江奔流、火山喷发,难以抑制。”“前辈人在那样严酷斗争的年代,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应该让青少年知道胜利来之不易,切莫使先烈们的光辉史实随时光的流逝而泯灭,让青少年学习发扬先烈们顽强斗争、自我牺牲、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迎接新世纪而奋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997年清明节,宁汉戈为《雨花魂》写作后记,以下也是节录:

“环顾我所熟悉的亲友、同志,在世的已无几人。五年前我失去老伴丁毅同志,不能再像写作《高原之鹰》时同她推敲吟咏,影响诗的质量。我的弟弟宁起枷与育民(张育民,卢志英爱人)同志交往密切,但他在久病失语后也已离世。老友尹司农同志与烈士一起战斗的时间比我更长,但远在南方,年迈体弱,不得相会,不得共同切磋长诗。凡此种种,我孑然一身,默默无言地自立于茫茫大地,孤独、寂寞、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深夜不眠,遐想翩翩,我似乎在用抽绎不绝的思绪,包裹自己的孤独;在用泉涌般无尽的怀念,抚慰自己的寂寞;在用低沉的音符,纺织自己的伤感!”“在这里,我还想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说几句话。希望他们了解卢志英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所坚持的真理,还在于他们为真理而斗争时所持有的那么丰富、那么热烈和那么真挚的感情世界。他们也曾是那么年轻,那么天真烂漫,但为了挽救那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战斗不歇!”

“往事如潮,思绪如云。召唤未来,激励当今!天地悠悠无尽恨,写此《雨花魂》。酹酒临江,皓月当空。长歌当哭,曼舞招魂!江上烟波故人情,写此《雨花魂》。”(宁汉戈诗句)1997年11月6日,83岁的革命老人宁汉戈在山东济南病逝。鞠躬尽瘁,壮心未已,在他去世前两个多月,《雨花魂》已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在序言中写道:

“本书作者宁汉戈同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卢志英烈士在贵州工作期间,他通过秘密工作的关系与卢志英及其夫人张育民同志认识,在卢志英烈士指导下工作。今天他已届耄耋之年,仍怀着对烈士的无尽思念和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不顾年迈多病、视力极度衰退、左眼几近失明的特殊困难,为弘扬先烈业绩孜孜以求,奋笔不辍,以五年之功,写出洋洋巨著,精神可嘉!”(作者系毕节二中教师、资深文化人)




温馨提示
毕节试验区的粉丝朋友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毕节试验区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如图所示)

图片

编       辑:侯宏宏  王    璐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