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米饭、荨麻鸡……踏上马关,开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马关辖区内居住着汉、壮、苗
彝、瑶、傣、布依等11个民族

各民族间友好交往
文化相互渗透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构成了马关舌尖上的美味

国庆节
一起来感受舌尖上的马关吧

花米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染花米饭是马关县壮族群众的传统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花米饭是壮族群众用植物染料浸泡白色糯米染制而成,常见的有红、黄、蓝、绿、紫等颜色,不仅软糯可口,更带有植物特有的清香

食用过后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壮族妇女还擅长用不同颜色的花米饭拼接出不同的图案。花米饭染出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颜色,更是文化的传递技艺的传承、工艺的展示,也寄托着马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腊科火腿


图片


图片

腊科火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腊科人自制自食中逐渐形成的传统特色食品。
每到腊月,腊科常常被笼罩在轻润的薄雾中,这时候,腊科人开始为制作火腿而忙碌起来。制作火腿的方法也别具一格。他们把宰杀好的年猪,卸下四腿,用盐腌制一段时间,成形之后修去不美的部分,然后才在火腿上涂抹配料。配料要涂抹均匀,要涂抹透彻,之后才用天然的香料精心烘烤。经过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烤,渐渐形成了火腿特殊的美味。
荨麻

图片

图片

图片

说到荨麻,农村的长大的孩子一定不会陌生,它的叶片浑身长满刺毛,只要一碰上皮肤马上变得又红又痒,就像被蜜蜂蛰过一样简直就是噩梦,而就是这令人发怵的植物,咱们马关人却将它搭配本地土鸡,炮制出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荨麻鸡。
做荨麻鸡,本地土鸡是必不可少的。土鸡杀好洗净之后,把鸡块炒制及炖好后便可以端上餐桌。餐前将荨麻丢入锅中,经过高汤的刺激,荨麻清香从锅中飘出,细闻还有一股淡淡的药草味道。荨麻没有了下锅之前的锋芒,小刺变得柔软起来,入口十分清脆,过后,喉咙还有回甘微甜。鸡汤的香味与野菜的药草味相互融合,口感丰腴。此时盛上一碗汤,更能感受荨麻鸡的精华所在。
八寨荞粑粑


图片


图片

图片

荞粑粑是八寨最早最地道的小吃,因制作简单,物美价廉深受八寨人民的喜爱,制作荞粑粑的荞面选自本地高寒山区苦荞磨制而成。
荞粑粑虽然是用苦荞制作的,但一点儿也不苦。荞是一种营养丰富又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食品它们可以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而且也是前列腺素和脑神经的重要成份,所以还有调节、增强生理机能和健脑的功能。
古林箐古树茶
图片
图片
古林箐古树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灌木型野生茶,主要生长在古林箐卡上村15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中,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肥沃的土壤使茶叶内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古树茶不施肥,不喷洒农药,属于纯天然的环保型茶叶,香气深沉,苦涩回甘。

拉基豆豉

图片

图片

马关拉基豆豉,是马关拉基人(壮族的一个支系)自制的一大特色食品。
民国《马关县志》就有记载:“拉基豆豉别有风味,亦有数百里外之亲朋指名相索者。”它是崇尚自然的绿色食品,用植物叶包裹,味道别具一格,不含任何添加剂。
拉基豆豉用传统的方法制作而成。先挑选优质的大豆,把它们放在大锅里炒干水分,等它们发黄变脆后去壳,再加水煮熟,捞出控干水,放在用毡帽泡叶铺垫的竹箩内,盖上几层毡帽泡叶封口。竹箩用麻袋包裹严实,放到火笼边捂到自然发酵并发出香味时,取出放在石碓窝里舂细,最后用植物叶包装成长方形小块,放到锅里用微火烤到发出香味就成了成品。
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在寒冷的冬天,拉基豆豉都可以烧做菜吃。它与青椒、番茄炒食,调和滋味,香辣可口,让人食欲大增,常食不厌,惹人垂涎。还可加干椒炸食,蘸水放上一点“土味精”,一年四季都可品尝。
传承久远的制作方法,自然、绿色的拉基豆豉已经成了马关一种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山间美食。
凉鸡

图片

图片

壮家凉鸡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调味方式,主要使用盐和柠檬叶,这些天然的调味品不仅让鸡肉的口感更加鲜美,而且增添了独特的清香。
制作这道美食时,要将宰杀并洗净后的鸡,用盐抹均匀在鸡的皮肤上,然后整只鸡煮20分钟后捞出放凉静置。接着将温热的整鸡切块,撒上切碎的柠檬叶进行搅拌,腌制大约3— 5分钟即可完成。
壮家凉鸡的调味主要依赖于适量的盐和柠檬叶,这些天然的调味品不仅让鸡肉的口感更加鲜美,而且增添了独特的清香。此外,这道菜还强调了原汁原味的特点,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
壮家凉鸡不仅是一道美味的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特色的体现
大栗树玉米饵块
图片

图片

图片

玉米饵块粑粑是选用当地优质黄玉米舂至而成的。玉米饵块营养充足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制作工艺朴实,用料纯天然,无任何人工合成素,属纯天然食品。做出来的玉米饵块粑粑色泽微黄至金黄,口感细腻。


这个国庆

快来马关

让美食与美景相伴


图片

来源:马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