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之女刘亭:父亲从来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家人、亲戚朋友谋私利搞特权

图片

“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一生积极向上,心性豁达。”刘少奇之女刘亭坦言,当年,他们一家在中南海生活得很幸福,和父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是难忘的,至今回想起来是那么美好、纯粹。


刘亭至今对1959年国庆节的那次家庭会议记忆犹新:当时,父亲说:“现在解放了,在农村也好,当工人也好,生活都比过去好多了。当然,马上消灭城乡差别还做不到。你们想请我这个国家主席帮忙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甚至改变自己的前途,说实话,我要是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啊!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首先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个人小家庭服务。我手中有点权也是真的,但这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只能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图片


“父亲从来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家人、亲戚朋友谋私利搞特权。我从小就接受了党的教育,我们兄弟姐妹都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刘亭说,母亲从1948年起担任父亲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定了工资级别,之后的工资从没调整过,每次母亲都把提级的名额让给别人。父母亲的坦荡正直作风无形中也成就了刘家清正朴素的家风。


刘亭回忆,父母亲从小就教育他们兄弟姐妹艰苦朴素,低调行事,在学校里同学都不知道她父母亲的职业,自己也不能对外讲。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刘亭在小学晕倒过两次,父母亲没接她回家,父亲说:“全国人民都在受苦,我希望他们从小知道要跟人民同甘苦,将来长大了,为人民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让人民再受苦。”


对于吃苦耐劳,刘亭有深刻的体会。她上小学时,学校请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讲述他的故事,父亲问她想不想跟时伯伯去试试掏大粪,她欣然答应了,当时,只有几位同学和她体验了当掏粪工人,回家时发现衣服上粘上了大粪。父亲问她感受如何?她说没有想到这么难,比上学难多了。


刘亭说,父亲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每年夏天去北戴河,大家都去海边游泳,父亲却让子女一周三天去附近公社劳动。在北京,父亲还让孩子们学习种菜,帮助他们养成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1963年,母亲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父亲问10岁的刘亭能不能管账,她说可以,打开账本,发现全家只有十元零花钱,最终是谁下乡十块零花钱就给谁。


“父亲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有时热热剩菜剩饭就算一顿。父亲的衣服都洗褪色了,衬衣穿坏了就补,直到无法再补了才同意换新衬衣,一条围巾用了16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至今,我吃饭都不会让一粒米饭剩在碗里。”刘亭笑道。


刘亭介绍:“父亲还鼓励子女做有志之人,鼓励半工半读,并让每个子女表态,哥哥姐姐们都表示同意,哥哥刘丁丁考上了农业技术学校。只有十岁的我说要上大学,爸爸听了也乐了。哥哥刘源在小学六年级就想当兵,因为年龄太小,就让他在中南海小西门站岗,后来他如愿成了一名军人,还带领武警水电部队修建了三峡的永久船闸。”


“人们的生活需要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今天所做的是为了下一代更好地生活。你长大了,也应该有正确的目标,为再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更好地生活而努力工作。”刘亭说,父亲的这段话从小在她的心里播下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种子,让她明白,实现理想需要奋斗,而不是凭空想象。


“所以,我从小就感受到一种责任,促成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吃苦、不怕苦,勤奋努力。”1978年,刘亭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外文系,凭借自己的认真刻苦,一步步走向知识的高峰,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1989年,我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照顾重病的母亲,自己也开始创业。”刘亭说,令她感动的是母亲去世前,依然念念不忘“幸福工程”,她接过母亲的接力棒,这么多年来,一直帮助无数个困难家庭走出困境。助人行善对她来说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节选自《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红色家风丨刘少奇之女刘亭:父亲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