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安顺:600年屯堡文化唱出时代新声

图片

图片



 “奉军令调北征南,五尺道山崖两开;离乡背井豪情壮,忠君爱国守边关……”2024年贵州“村超”开场表演中,屯堡地戏率先登台,展现了绵延600余年的“忠义仁勇”爱国情怀。


安顺地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屯堡文化”这位崇山峻岭中的“隐士”,穿越600年风雨,以其古朴神秘的身姿和“人闲车马慢”的魅力,重获新一代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图片

图为屯堡文化民俗节现场的屯堡地戏演员。新华网发(谭诗协 摄)


600多年前,30万大军从南京一带挥戈南下、就地屯军,将明代古风、江淮余韵定格在黔山秀水之中,凤阳汉服、雕花窗棂、屯堡地戏、鬼面傩雕,无不留存了大明朝的时光“剪影”。


在贵州山峦环绕的天然屏障下,明代的汉文化保存完好,并逐渐形成了独特风貌,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元素,共同孕育出世界唯一的“屯堡文化”,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化奇观。


在近日举办的安顺旧州古镇“五·二八”屯堡文化民俗节现场,村民们身着屯堡传统服饰,地戏演员们则头戴“脸子”、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举行“抬城隍”民俗活动。


这一屯堡习俗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参与,一同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抬城隍活动好热闹!我还去城隍庙求了红绳、许了心愿。”“00后”游客罗孜孜说。


图片

图为壶提提抖音界面。新华网发


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表示:“年轻这一辈真的没有见过这种服饰。”“原来屯堡文化是古汉文化啊,这服饰真好看……”


“头上有个套帕,脑壳后有个泡泡”,屯堡人这样形容屯堡传统服饰。安顺市西秀区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詹国珍介绍,这种传统服饰,穿戴上较为复杂,耗费时间也较长,只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屯堡嬢嬢”仍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穿戴。


为了让年轻人了解屯堡服饰,土生土长的屯堡人凌雨创办了“囤屯屯堡旗袍”工作室,将屯堡传统服饰与旗袍相结合,在旗袍衣领、袖口、斜襟处采用屯堡服饰的图腾图案,将中华民族的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搭配,力求展现出不一样的东方美学。


旧州镇2024“五·二八”民俗节活动中,一群青少年头戴面具、身穿戏服,组成了地戏巡游中最亮眼的队伍,当日共有600多名青少年志愿者参加。


图片

图为屯堡文化民俗节现场的地戏表演队伍。新华网发(谭诗协 摄)


“除了学习地戏表演,更重要的是学习人物精神和历史文化。我们表演的剧目是九战张飞,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曹操一样有谋,像张飞一样敢做而不退缩。”旧州中学高二(3)班程昊瑾同学说。


安顺地戏是当时驻守军队为保持军事技能不衰、结合地方文化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主要呈现百年忠魂的故事。


贵州省级地戏传承人顾家顺,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地戏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2013年,他第一次身着戏服、心怀忐忑地走进校园,向孩子们介绍地戏文化,惊喜的是,当晚就有不少家长领着孩子直接到家里拜师学艺。


于是他成立了少儿地戏班,建立了九溪儿童地戏表演队。2014年春节,表演队首次亮相,40多个孩子的表演,获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自费办学不为赚钱,在屯堡人心中,地戏十分神圣,我要让屯堡的娃娃们为会跳地戏感到骄傲。”顾家顺说。目前他正在建设集研学、文创、体验于一体的地戏非遗传习基地,期待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地戏文化的魅力。


图片

顾家顺在介绍地戏文化。新华网发(谭诗协 摄)


安顺市西秀区屯堡文化研究学会也在组织力量编写新的地戏剧本,丰富地戏剧目,并在各个景区设立地戏舞台。


“宣传地方优秀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要把它带出去,有机融入日常生活,带动地方发展。”西秀区屯堡文化研究学会会长伍永鸿说。


在不断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大明遗风·屯堡文化”的文化IP逐渐出圈,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安顺“赏屯俗、吃屯味、看屯景、住屯宿、购屯货”。据统计,2023年旧州古镇接待游客总数达191.2万人,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总数达76万人。


600多年的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家国情怀。屯堡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正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唱出时代新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