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直军的逻辑:胜负在芯片制程之外

全文2220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中国芯片制造的先进性将受到制约,半导体工艺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落后状态。

02然而,华为消费者业务仍需承担黑土地和使命,同时帮助重组后的海思试验芯片,包括设计和制程。

03徐直军认为,AI算力的竞争不仅仅是制程技术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生态和用户体验的竞争。

04事实上,华为已经推出了采用7纳米制程的Mate 60和Mate XT手机,证明了其在芯片制造方面的进步。

05最后,徐直军强调,短期来看,全球中产消费者的共同需求与本土特殊消费者群体的特性将决定胜负的关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以创新硬件带动自有芯片制程,华为如何再赢一次;土炮组合对战全球最牛供应链,逆风发育局靠什么

几周前,徐直军过于直率的话语被市场有意识地忽略了。当他在9月底的演讲中明说,中国所能制造的芯片的先进性将会受到制约,半导体工艺将在相当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

开场就是逆风局,而且是眼见的长期逆风。还怎么打?

——Chat GPT已经进化到可以“通人”的地步,除了套壳美式大模型,或者基于美式,做上面的Middle layer,中国AI创业者还有什么出路和机会?

——iPhone16已经率先进到3纳米制程,马上的高通8Gen4也会跟进。何刚、余承东从“无米之炊”进化到了糙米饭,战机何在?

——英伟达Blackwell马上进入量产。华为系算力芯片买得简单,问题是怎么用?Cuda怎么办,Transformer怎么办?算力生态国产化的关键环节,华为一力承担?

——关键之处还在于,华为的现有落后制程方案并不便宜。华为算力方案能否在提供情绪价值之后,还能提供真实的算力应用价值,然后再谋求大赚?

与多数企业家的精明商业逻辑不同,徐直军的论述每每在节点时刻,带来一些方向感和路径。几年前,这位华为公司的轮值董事长为华为设计了一个看起来不高的目标,活下去,有质量地活下去。与当时群情激愤的外部环境,有着鲜明的对比。

图片

逆势、逆风局的方向感和路径更重要

徐直军极为擅长总结概括,当前的困境是一句话:“只有基于实际可获得的芯片制造工艺,打造的算力才是长期可持续的,否则是不可持续的。”

战机和生机出路也是一句话:消费终端以体验为中心,而不是以算力为中心。“消费者的体验是第一位的,消费者难以理解芯片工艺、算力TFLOPS、模型参数量……究竟意味着什么,而是更加注重切身的使用体验。”

这一表述可以解释一个现象:正逢智能手机末世,AI Phone的前夜,华为三折版Mate XT是唯一在加价销售的智能手机,唯一供应链加单的手机,而公开信息可以看到,芯片制程领先的iPhone 16的供应链订单在缩减。

何刚、余承东的糙米饭似乎尚堪一战。《智物》外行人的观点来看,手机、汽车、PC等华为消费者业务,似乎是既要承担黑土地的使命,多打粮食,而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试验田的功能,不光是试验终端型态,还要帮助重组后的海思试验芯片,既包括设计,更包括制程。

局面似曾相识。当年,华为机顶盒、上网卡以及最初的华为P系列手机,都曾经热度惊人,直到后来的P6和Mate 7的横空出世。当时的局面似乎更困难,余承东的发育局和海思的发育局同时出现。

现在,何刚、余承东至少有一个敢与苹果、特斯拉叫板的设计团队。华为系芯片和终端的组合拳,能再赢一次吗?上一次,终端业务配合海思芯片设计能力飞升,这一次稍待辅助把国产制程提升上来?

徐直军此番表述似乎在针对当下的一些外部传闻。此前,有工信部披露所谓国产光刻机装备信息,一度引来了部分对国产芯片过于乐观的解读。

对国产芯片的国产化制程和相应的进度,《智物》乐见其成,但是,目前绝对没有掌握,也绝对没有试图去掌握任何独家内幕信息,不想做任何的揣度和窥测。简单地综述,业已存在的公开分析,此前, 各路拆解大神已经发现,Mate 60、Mate XT采用的都是稳稳的7纳米制程芯片,顺理成章的猜测是,华为什么时候会回到5纳米制程芯片?

一种最乐观的声音是几个月之后。需要说明的是,并无任何具体指向和猜测的意思。

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华为采用7纳米芯片大约是在2016年前后,也正巧是在徐直军演讲中所提的,华为首款人工智能手机Mate 10发布前后。华为首次采用5纳米芯片制程,正是在供应链难题出现的2019年前后,当时华为还贵为台积电最大客户。

徐直军刻意没有提Mate 10前面的荣耀Magic初代。或许,是因为荣耀已经出售的原因?既然,徐直军可以在2012年前后,就曾经提出过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科技力量是什么,网络、终端会如何演进的命题。

并且,在2016年初步验证,用当时并非最先进的不到7纳米制程验证过,AI Phone的路径是存在的,是可以追寻的。当时已经验证到,躲在深邃的移动互联网盛世的背后,有一个更为广阔路径和天地。

徐直军曾经亲眼目睹,看似不可一世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对一部实际生产只有5万台的手机视若天敌。徐直军对Chat GPT这种超级应用的出现,应该是有预感的?

这是另外的话题,暂时不必展开讨论。结论是,至少当下AI算力,包括网络与如今的制程能力的同时进化,也是可行的,是可能的?

Mate XT和iPhone 16同一天上市,何刚和库克的胜负背后,全球最领先的3纳米制程,遇到10年前的7纳米制程,居然也是一场好胜负。短期看,是全球中产消费者的共同需求,遇到中国本土特殊消费者群体的特性,长期来看,胜负的关键在于,华为能不能把这种特性变成共性。

图片

三折版手机是方法论也是方向感

AI版的iOS和AI版的鸿蒙的竞争,就如同MateXT和iPhone16的竞争逻辑一样。也是两种生态,3纳米和落后于3纳米的生态竞争,胜负与份额有关系,也超越份额,影响到两个生态的路径。巧的是,两个系统,两种生态也都是在这个月月底登场。

徐直军的一位老同事,非常推崇一本旧书《无限赛局》,书中曾经提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小故事,当年的iPod出来之后,微软曾经推出了短命的Zune来竞争。硬件、软件的各个指标上,鲍尔默觉得都稳操胜券,甚至苹果公司的人也认为如此。

结果众所周知。两款硬件竞争的成败而已,更好的产品,是更对的产品,但不一定是局部参数最强的产品。智能手机的末法时代,路径和方向感比份额重要得多。

最后,《智物》试着非常小心描述一下制程技术的进步信息。一家名为《芯智讯》的科技媒体对工信部公告中的装备做了非常翔实、可信的分析,结论是,这则信息中的装备,与某荷兰巨头十几年前的装备参数类似。

但是,这也足以说明,华为手机芯片目前的进步断然与工信部所提的这种装备无涉,mate 60、MateXT已然是7纳米制程能力。也足以证明,披露信息的视野之外,产业当中,应有其他的Brute force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