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沈阳:以历史底蕴,展现未来崭新振兴面貌

图片

(本文作者齐晓飞,中国人保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管)

“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一曲经典的传唱,思绪便拉回了这座古老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曾一度让东北地区这位共和国长子以沉寂的姿态蛰伏了起来。而“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坊间“魔咒”更曾为全面振兴蒙上了一层灰色基调,成为只听得到振兴口号未见实质效果的一个时代缩影。而自这一离开,便是一二十年的光景,偶尔的回去,只是匆匆感受了一下时代的变迁,落笔时,便于眼前也忆起故乡曾经的街道、烟火的人文与熟悉的乡音,但浮现于脑海中的,仍然是旧时那迟迟难以恢复往日雄风的振兴的沉重。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公开场合对东北振兴作出了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绘制了伟大蓝图。作为老工业基地,今日之沈阳,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补短板、拉长板,经济发展亮点不断增多;今日之沈阳,大力发展文化兴城,改善城市形象,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今日之沈阳,以“强省会”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全新风貌,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取得了第一轮的胜利

从城市GDP看,2023年沈阳GDP为8122亿元,GDP增速为6.10%;2024年GDP目标定位为8000亿元,而2035年,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看到这样的一组数字,我着实也为家乡的进步而感到自豪,也实实在在看到了沈阳近些年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的变化。有两点让我很有感触:

首要的便是营商环境的优化,通过赋能营造“赢商”氛围,筑牢了市场之基。投资不过山海关,很大的原因是对当地政治生态的质疑,这几年,政府不断对此进行调整,通过政策文件公开、拓展政务公开职能、引导群众参与决策,持续优化政治生态,在法治、服务和监管等方面推出可落地的政策,实施政府施政公开监督,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质量,改善投资环境,恢复投资者信心。同时深化政企互动,搭建交流平台,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尤其为民营企业创造亲清的政商环境,建立信任关系。2023年,全省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已达到了96%左右。

其次便是产业创新蓄势,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迈出科技创新新步伐,打造发展之源。作为航空、铁路、公路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沈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作为曾有300余项“新中国工业第一”的重工业城市,首当其冲在重工业方面发挥着大国重器的作用,在这一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已完成了重型燃气轮机的自主研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而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等领域也齐头并进,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园。此外,强化数字赋能,着力建设智能计算中心。这一切都离不开全面提升的科技能力,一南(浑南)一北(沈北)两个科技中心的快步推进,各类实验室竞相挂牌,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争相涌现,科技人才迅速增加。这些相比记忆中的沈阳,那时沈北的科教园还只是一个雏形,而今已经增添了浑南科技城,更是加大了经济振兴的原动力。

沈水之阳,秋高气爽。承载着共和国长子厚重的历史底蕴,如何在这场时代转型中,把握好重新崛起的机会,让老瓶旧酒焕发新香,是值得家乡人深切思考的问题。落笔时也在思考,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下,沈阳更是要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未来产业优势,不断开拓低空经济等创新产业业态,考虑寻求新的增长极,借此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拥簇,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外,兼顾“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手抓的举措,打造文旅产业的城市IP经济,如冰雪经济、城市古文化,提升城市消费的吸引力,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支撑也是重中之重。祝福沈阳以经济发展之新,转型之新,变革之新,以风景这边独好的势头,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