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爱鸟人——榆林鸟类学专家王中强守护鸟儿40余载

“这块地方是红碱淖的湖心岛,湖心岛具备遗鸥繁殖的必要条件,也是众多鸟类喜欢栖息的地方。你看,现在湖心岛周边还有一群鸟……”这个站在岸边对着记者侃侃而谈的人,就是原榆林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王中强。

图片

王中强在红碱淖拍摄野生鸟类。王疆瑜/摄

9月25日,记者跟随王中强来到红碱淖,实地观察拍摄近期鸟儿栖息的景况,同时也近距离了解这位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与鸟类“打交道”40余年的鸟类学专家。

让遗鸥不再被遗忘

遗鸥是被人类认识最晚的鸟种之一,曾经一度濒临灭绝。那么,遗鸥在榆林是被谁发现的呢?

王中强回忆道,2000年的秋天,他和同事们在红碱淖湿地监测鸟类动态时,从湖边捡到一只脚上戴环志的死鸟,后经中国鸟类环志中心教授候韵秋鉴别,确认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如此“重量级”的鸟儿在榆林被发现,让王中强意识到其中非同寻常的意义,于是他便一心扑在保护、监测、研究遗鸥的事业上。

为了准确掌握遗鸥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王中强每天天刚亮就起床,整天在野外监测遗鸥的迁飞动态。在观察研究遗鸥的交配、产卵、孵化、育雏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观察遗鸥的食性和调查食源情况中,王中强不知走了多少遍红碱淖上游支流的7条河流和湖岸线。“那时候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凭着满腔热忱,什么苦都能吃。现在看到成群成群的遗鸥在这里繁衍生息,就觉得曾经的付出太值了。”王中强说。

正是王中强的潜心耕耘,让遗鸥不再被遗忘。经过二十年的深入调查研究,他主持编写的《红碱淖遗鸥种群动态监测与湿地保护技术研究》等,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守护鸟类的执着卫士

榆林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由于榆林部分群众保护鸟类意识淡薄,人为破坏鸟类栖息地等问题一直没有彻底杜绝。为此,王中强坚持在榆林范围内鸟类聚集数量多的区域,宣传保护鸟类的重要法律法规,在候鸟重要栖息地定线路、定时、定点监测鸟类的活动情况。近年来,他救助了黑鹳、大天鹅、白琵鹭等近百只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待其康复后均被放归大自然。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在横山无定河畔发现有人投毒杀害大天鹅和野鸭子,我当即就向森林公安报了案。当时,我们组织人员清理了现场有毒的玉米,但是地方大,不知道哪还有散落的毒玉米,所以就冒着严寒在那里昼夜不离地值守了一星期。家人和朋友们都说我太疯狂了,但我实在不忍心看见天鹅死在那里。”王中强说。

过去,榆林一直没有开展过全面系统的鸟类资源调查。为了真正搞清楚全市范围内鸟类资源情况,2000年起,在王中强的主持下,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全市鸟的种类、分布生境及栖息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地调查。他们走遍了全市范围内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大量的野生鸟类照片,科学系统地分析论述了榆林鸟类资源,并于2010年公开出版发行了《榆林鸟类》一书。该书是对榆林50年以来开展鸟类调查和研究工作的总结,是目前榆林范围内记载鸟类资源及分布最完整的资料,也是全市第一部鸟类图志。

如今,随着人们对鸟类的呵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持续行动,榆林分布的鸟类由上世纪的170种增加到目前的319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越来越美好。而执着的爱鸟人王中强在2016年退休后,继续凭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潜心从事鸟类保护研究工作,一直追寻着鸟类的踪迹。

来源|榆林日报
记者|李志东 王疆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