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晓莉教授:AKI to CKD——中医辨机论治

图片


图片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聂晓莉教授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我国社区获得性AKI的发生率为9.1%,医院获得性AKI的发生率为2.5%。值得注意的是,AKI的院内病死率高达8.8%。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KI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及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AKI不仅是急性事件,还会引发肾脏长期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是CKD发生进展的高风险因素。

AKI后,患者肾脏可能会恢复正常功能,或者在多种风险因素的作用下发展为CKD。在细胞周期停滞、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刺激、炎症因子的分泌等作用机制下,发生肾小球超滤过、线粒体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密度下降、周细胞增殖、促纤维化因子分泌、胶原沉积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这些变化最终推动AKI向CKD的进展。

中医阴阳学说是AKI to CKD的病机理论基础。阴阳通过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是人体生理功能象征,“阴成形”是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阳化气、阴成形”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当“阴成形”过盛时,阴邪内生,聚湿成浊,瘀毒遂成,表现为少气懒言、神疲体倦、面色黄胖、肢端逆冷、小便清长,甚至可能出现痰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阳胜则阴病,当“阳化气”过盛时,煎熬阴津,阳亢阴衰,表现为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精神亢进和身体多汗等症状。

AKI to CKD的病机本质在于“阳化气不足,以致阴成形太过”,故治疗以“益气温阳健脾以助肾之本,泄浊化瘀解毒以防病之渐”。肾病急转慢的病机演变规律上,从西医角度可分为急性期(AGN)、进展期(AKI)、慢性期(CKD)和终末期(ESRD)。相对应的中医病机分别为肾水病(气虚、湿阻)、急性肾功能衰竭(邪郁三焦、肾络瘀痹)、慢性肾功能衰竭(脏腑衰竭、阴阳衰惫)和关格病。对应的常用中医经方包括:(1)肾水病:虚:补中益气汤;湿:防己黄芪汤。(2)急性肾功能衰竭:热:猪苓汤;瘀:当归芍药散;浊:牡蛎泽泻散;三焦:三仁汤。(3)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茯苓泽泻汤;肾:济生肾气丸(4)关格病:肾阳虚衰:金匮肾气丸;脉络症瘕:大黄蛰虫丸;气血两虚:当归补血汤;脾虚水停:金匮泽泻汤;心阳不振:苓桂术甘汤。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罗仁教授研发的罗氏肾病三号方主治慢性肾衰,疗效显著,非常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在罗氏肾病的基础上,聂晓莉教授研创了益肾泄浊方,以黄芪为君药,泽泻为臣药,赤芍为佐药,海藻为使药,攻补兼施,寒温并用,共成补气健脾益肾、泄浊逐瘀解毒之功。

益肾泄浊方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倍半萜类、苯丙素类、酚类、脂质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等成分,具有肾小管保护作用,可减轻AKI to CKD肾小管损伤。益肾泄浊方调控AKI to CKD的机制主要涉及调控膜结构稳态、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活性、线粒体质量控制、蛋白酶活性、蛋白复合物形成、细胞增殖、多种细胞死亡模式、炎症、氧化应激、DNA损伤修复、脂质代谢等功能等,参与了细胞蛋白质水解、抗外源化学物质刺激、抗缺氧、抗细胞凋亡坏死、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涉及细胞衰老、退行性变、细胞增殖、脂质代谢及炎性反应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