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发热患儿增多,家长们要做好这些知识储备

图片

今天,“@南京气象”宣布南京已于10月1日入秋,阵阵秋风吹出了感冒、咳嗽、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南京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因发热就诊的儿童比之前多了,除发热外,还伴有咳嗽、咽喉痒、畏寒等症状。

儿科王爱华副主任中医师介绍,对于家长最头疼的发热问题,我们应以正确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去对待。






何为发热?





一般,腋温在36~37℃为正常体温,超过37.3℃就算发热了。

发热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本身不是疾病。

以腋温为例,发热可以分为:

低热:37.5℃~38℃

中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发热的三个阶段的处理方式





体温上升期

产热大于散热。患儿表现为手脚冰凉,皮肤苍白,无汗,畏寒,甚至寒颤。

处理措施:适当盖被保暖

一般在体温上升期,手脚凉或患儿自觉畏寒时,可以盖薄被;随后体温上升到一定程度,四肢变暖后或患儿觉得热时,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相对舒适的外环境,可适当减少衣物,以提高孩子的舒适度为主。

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儿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潮红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

处理措施:物理或药物降温,补充水分

多喝水、多出汗、多排尿,可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另外,发热有时会影响患儿食欲,饮水量减少,也会使机体隐性失水增加,机体脱水除了不利于退热。所以,发热时要让孩子多喝水,以免引起脱水。

孩子发热,吃啥退烧药管用?

推荐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不管是口服溶液制剂,还是栓剂通过直肠给药,效果都是一样的。

3个月以下 :

及时带宝宝就医,不建议自行用药。

3~6月龄  :

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根据孩子体重,剂量为每次10~15mg/kg,可间隔4—6个小时重复给药1次,每日不超过4次。

6月龄以上 :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二者选其一。

什么时候用退烧药,主要看发烧有没有引起孩子难受不适。

一般建议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贴降温贴、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使用退热药。但如果孩子体温低于38.5℃,已经出现了精神不振、高热抽搐等表现,就可以给孩子使用退热药。

相比关注体温,更要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有异常及时去医院。

1.孩子发热合并抽搐,眼睛上翻,活动力不佳或异常哭闹情形。

2.虚弱、呼吸困难、无法进食、剧烈呕吐、颈部僵硬、皮肤出现紫斑。

3.三个月以内的孩子发烧,连续发烧2天以上或者体温高于39℃的宝宝。

出现以上症状请及时来院就诊






退热期





散热大于产热,常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低。

处理措施:补充水分,更换湿的衣物

针对儿童发热,家长不要过于惊慌,积极治疗是关键~

针对儿童发热,除了常规的儿童用药,南京市中医院拥有多种非药物疗法的治疗方案:

穴位贴敷治疗:

泻热贴足散贴于涌泉穴,主要成分有青黛大黄等,具有清热泻火之效,应用于外感发热等。

中药泡浴:

利用合适的中药煎煮取汁,其中的有效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进皮肤,被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小儿皮肤薄,腠理较为疏松,尤适合此法。特别是一些发热的婴幼儿,口服中药不耐受,中药泡浴可加速血液循环,发其汗,更有利于患儿痊愈。

放血疗法:

耳尖放血泻热,使邪有出路,同样还有大椎处放血。

小儿推拿:

推拿平肝清肺,清天河水,退六腑,提捏大椎。依据患儿病情调整选穴和手法。

如何预防儿童发热

1衣着适宜

秋天的气温,早晚温差较大,儿童要注意早晚保暖,尤其肚子、手脚、背部的保暖,穿上袜子,避免脚部受凉。

2保护呼吸道

秋季干燥,气温寒冷,刺激呼吸道黏膜。所以保护呼吸道,不仅要注意室内温度,还要保持一定湿度,防止干燥把呼吸道水分带走,促使黏膜干涩、变薄,失去防卫能力。

3户外活动

选择一天中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让儿童进行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和冷空气的刺激对于增强孩子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很有帮助。

4健脾益肺

小儿肺脾常不足,这也是儿童反复生病的根源,经医生辨证后,可以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院内制剂——“健脾益肺口服液”,可增强患儿体质、减少疾病发生。

健脾益肺口服液为“四君子汤”“玉屏风散”化裁而来,通过健脾来达到益肺的目的。由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鸡内金等中药组成,可益气、固表、止汗、健脾益肺,适用于表虚不固,咳喘,自汗恶风,脾虚便溏,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来源:南京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