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PAD和电视:0~5岁孩子“屏幕时间”的好处和坏处

预警:全文7262字,敬请耐心阅读!

引子:

基因为大脑的发育提供蓝图,左右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于孩子最终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经验的优劣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数字设备如手机、PAD和电视已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使用这些设备的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究竟是利是弊,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显而易见,同样是使用手机,却能为孩子们创造不同的价值。

第一节: 情绪价值和认知增益

有些孩子通过手机获取“认知增益”。

童年早期,他们用手机学习数字、字母或汉字。大一点时,他们便从手机中汲取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触及的科普知识或生活技能,以提高自己的见识和能力。

于这些孩子来说,手机是极具生产力的学习工具。他们使用手机的快感源自探索、批判性思考和洞察,以及见识的扩展、技能的迭代和思维的跃升。

一旦成为热爱生活的人,这些孩子便不太可能沉迷在虚拟世界中。他们很清楚,什么样的快乐才是有价值的。特别是,来自父母的监督和教诲让他们对“垃圾快乐”和“有毒信息”时刻保持警惕。

图片

相反,另一些孩子更期待手机能为自己制造“情绪价值”。

这些孩子容易成为“有瘾”的手机用户,生活和手机深度“绑定”。多数时候,他们用手机来娱乐自己,逃避现实,并从中获取“情绪价值”。

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手机游戏以丰富的形式来为孩子制造快乐和满足感。包括即时反馈和奖励机制,沉浸式体验,新鲜感、挑战的快感和成就感,以及个性化定制和虚拟社交等。

同样的,各类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不仅能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会通过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和关注,鼓励自由、便捷、门槛低的创作和表达,以及打造圈子文化和情感共鸣,来为孩子制造归属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

特别是,平台算法会基于孩子的使用习惯——如观看历史和兴趣,来构建用户画像,为孩子推荐个性化的内容和体验。这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关注、产生愉悦和满足,从而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些平台上。

图片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情绪价值”来之不易。

父母并不总能关爱和理解自己,得到同学或老师的认可不太简单,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也绝非易事。然而,从虚拟世界获得诸如快乐、满足这样的情绪价值,却如探囊取物。

事实上,媒体素养弱的孩子对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不太感兴趣,如新闻、纪录片,教育节目等。相反,游戏、言情小说、明星轶事,以及那些猎奇、搞笑,甚至暴力的内容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然而,这类肤浅的信息并不激发批判性思维,更不用发挥想象力和洞察力,只要孩子跟着感受激情和快乐就行。它们的逻辑链条被拆除,剩下情绪和片段,阅后即焚。最后,随着内容的碎片化,大脑分析、整理、接收和迭代信息的能力也被打碎了。

显而易见,网络中充斥着各种极端言论——如暴力、霸凌,佛系、躺平和摆烂,以及追星、啃老和自杀,会缩小语言和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让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更得不到那些足以改变思维或行动模式的“精神食粮”。

这些孩子在虚拟世界中投入大把时间,浏览很多信息,最后还是成了一无所知,道德感丧失,甚至漠视生命的孩子。

图片

总而言之,情绪体验相同,但其背后的价值却大相径庭。很明显,思考的乐趣往往比娱乐更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人生增益。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和孩子一样,对手机制造的“情绪价值”而非“认知增益”充满期待。但当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又尽不到监督和教育的责任,孩子不加批判地对“有毒信息”和其制造的“垃圾快乐”照单全收,思想就会变得狭隘,行动模式也会因此而变得单薄。

第二节: 经验为何有好坏之分

经验是儿童成长、发展和大脑发育的重要驱动力。

如果“屏幕时间”不能给孩子带来等同的人生增益,那么,与同等时间的现实活动相比,使用数字设备的经验的质量便稍逊一筹。

事实上,多数权威组织不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接触“屏幕”,且应限制2~5岁儿童使用屏幕的时间。

例如,美国儿科学会(AAP)认为,父母应避免让18~24个月以下的儿童接触数字设备,视频聊天除外。若父母希望在孩子18~24个月大时引入数字媒体,无需过于担忧,但应选择高质量的教育媒体,并避免让孩子单独使用。

此外,对于2~5岁的儿童,屏幕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天,只接触高质量的教育节目;父母应陪同观看,并帮助孩子理解所看到的内容;而且,父母应积极地引导孩子学以致用。

图片

值得强调的是,美国儿科学会认为,父母应避免将数字设备——如手机、PAD或电视,作为安抚孩子的常用策略。它们很有效,但过度依赖数字设备往往会引致“久坐”的习惯,并挤占其他活动的时间。

特别是,总被“屏幕”安抚的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很难得到发展。事实上,当外部力量介入,培养内在力量的机会便也丧失了。显而易见,所有孩子都经历了哭闹到安静的过程,但被手机安抚和自我安抚的孩子获得的经验是不同的。

经常被手机安抚的孩子会习惯于借助外部刺激——如视频流或游戏,来转移注意力。面临挑战,他们更可能会采用那些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逃避、发泄和担忧,以及攻击、辱骂和指责他人。

相反,经由自我安抚来平复情绪的孩子,往往会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习如何识别情绪,感知情绪引致的变化,开展自我反思以追溯情绪的根源,并学习管理情绪的策略——包括分心、遗忘、幽默,接纳、重新评估、解决问题,以及正念和寻求支持等。

这些策略的使用经验共同促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可提高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孩子的洞察力、复原力和心理韧性,是孩子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

换言之,安静下来的结果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平复情绪及其所需经历的过程才是。

图片

此外,久坐,特别是长时间坐在屏幕前,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它可能会引发肥胖等身心健康问题,且会影响睡眠的总体时间和质量。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早期,在屏幕前久坐可能会引发认知能力下降,以及语言和情感发育迟缓的问题。因为更多的屏幕时间往往也意味着更少的亲子互动、玩耍时间、社交或运动时间,以及睡眠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养育的质量会改变媒体使用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劣质的媒体内容和不一致的养育对学龄前儿童的执行功能的负面影响具有叠加效应。相反,温暖的养育,加之有教育意义的媒体内容则能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好处。

不得不说,童年早期,能够收获哪些人生经验——好的或坏的,通常不由孩子左右,它往往是由父母决定的。因此,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父母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片

第三节: 屏幕对0~2岁孩子的负面影响

多数权威机构不建议0~2岁的孩子接触屏幕。

首先,长时间接触屏幕不利于婴幼儿的成长。

研究表明,婴幼儿长时间接触屏幕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包括就寝时间推迟、睡眠时间缩短、以及没有规律的午睡等。因为多数数字设备会发出蓝光,进而破坏睡眠;或提高婴幼儿的兴奋度,从而不利于睡眠。

此外,婴儿在6个月大时接触屏幕的时间与他们在14个月大时认知和语言发育较差有关。而且,0~3岁的孩子看屏幕的时间越长,孩子进入学校后阅读和记忆力就越差。特别是,婴幼儿12个月大时的屏幕时间与他们2岁之前的大脑发育变化有关——屏幕时间越长,大脑的执行功能越差。

值得一提的是,执行功能是一系列高阶认知技能发展的基础,它们与孩子日后的自我调节、学习、人生成就以及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图片

其次,不适宜的媒体内容会给婴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婴幼儿接触越多的成人导向内容,执行功能越差。同样的,接触那些专为大龄儿童或为成人而制作的媒体内容,时间越长,孩子14个月大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发育越差。

有趣的是,其他研究发现,只有接触儿童导向节目(不包括成人导向的节目)才不利于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这可能是因为父母们知道成人导向的节目是不合适的,但却误以为儿童导向节目,如《爱探险的朵拉》、《迪亚哥》和《芝麻街》,可以促进婴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父母更有可能让婴幼儿长时间接触这类节目。

此外,21个月大的幼儿,接触屏幕的时间和内容,特别是那些非教育性节目(如卡通)与33个月时外化问题的增加有关。包括攻击性行为、对抗行为,以及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的问题。

图片

再者,场景也会左右屏幕给婴幼儿带来的影响。

很多父母,特别是祖辈,会让孩子在进餐时看“屏幕”。他们认为,这能让孩子好好坐着吃饭。然而,这时常导致过度进食并提高肥胖的风险,也会延长孩子的用餐时间,进而让孩子养成不好的用餐习惯。

此外,“屏幕”时常被父母用于安抚宝宝。例如,孩子在商场中或旅游时发脾气,父母可以拿出手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让他们迅速安静下来。这很高效,但父母若不分场合地用手机安抚孩子,会阻碍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显而易见,父母的拥抱和关怀、周围的风景或物品,同样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更有可能拓宽孩子的思想和行动策略库,并提高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探索生活的可能性和热情。相反,单一的情绪调节策略,会让孩子对不涉及屏幕的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引致有问题的手机使用习惯,如沉迷手机或游戏。

图片

第四节: 屏幕对2~5岁孩子的负面影响

多数权威机构认为,2~5岁孩子的屏幕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天。

首先,太多的屏幕时间与更差的身心和认知发展有关。

研究表明,幼年接触屏幕媒体或长时间接触屏幕,以及使用过程中缺乏与看护者的互动,与大脑和认知发展欠佳有关。而且,学龄前儿童看屏幕的时间同样会导致睡眠质量变差。特别是,2~4岁时的屏幕时间过长预示着儿童后期孩子的BMI更高,健康状况下降,以及运动量的减少。显而易见,习惯于坐在“屏幕”前的孩子,对不涉及“屏幕”活动很难提起兴致。

此外,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当“屏幕”大量挤占现实活动的时间,优质经验丧失,孩子在运动、情感、认知和语言发展领域便会出现发育迟缓的风险。例如,最近的证据表明,学龄前儿童注意力、自控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降低,与他们看太多屏幕有关。而Hutton等人的研究发现,超越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的屏幕使用习惯,如每天超过1小时,接触低质量的媒体内容,以及让孩子单独观看,与支持早期语言发育的白质脑束的微观结构完整性较低有关。

图片

其次,不适宜的媒体内容同样会给学龄前儿童带来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接触具有暴力情节的节目,如《恐龙战队兽连者》,会对学龄前儿童的专注力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观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的孩子并未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一结论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纵向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该研究发现,接触过暴力媒体的4岁儿童,进入青春期早期后,更有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困扰、学业成绩差和反社会行为。

此外,考虑节目的节奏和真实性也很重要。迅速更替的场景或频繁切换的镜头——如快节奏的《海绵宝宝》,会通过视频刺激快速吸引儿童的眼球,但却不激发认知努力。这类节目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执行功能。显而易见,“快节奏”只能引发被动、间断性而非主动而持久的专注力。事实上,这类节目往往缺乏深度和连贯性,会迅速地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一个刺激转到另一个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展开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和吸收信息。

图片

同样的,让学龄前儿童接触不切实际或虚幻的内容——如会飞的超人,会迅速消耗孩子的执行功能。因为此类内容与现实相矛盾,处理和理解它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这往往会让学龄前儿童陷入“超负荷”的状态之中,进而影响孩子执行功能的后续表现。

再者,使用场景同样会左右屏幕给学龄前儿童带来的影响。

在用餐时间、卧室或睡觉前使用屏幕会影响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和发育。

研究发现,用餐时间看电视与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的减少,以及含糖饮料等不健康食物摄入量的增加有关。此外,这可能会减少用餐时亲子间的互动,进而给孩子的语言发育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父母将电视放在卧室中,那么,这可能会增加学龄前儿童接触屏幕的频次和时间。进入青春早期时,这些孩子可能会面临BMI较高、饮食习惯较差、面临更多情绪困扰的问题。换言之,将电视放在卧室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图片

第五节: 儿童使用数字设备的积极后果

首先,鲜少有证据表明,使用数字设备对婴幼儿有好处。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导向节目——如《小爱因斯坦》,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益,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支持这种观点。相反,研究人员一致认为,这些节目只有在父母的陪同下反复观看、且由父母对内容发起类似探讨和评论的互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换句话说,社交互动的数量和质量,而非节目本身决定了其能否给孩子带来认知增益。

事实上,父母的高质量互动可以促进婴儿通过屏幕学习各种知识的效果,包括认字、识数,以及识别形状或颜色等。遗憾的是,父母时常会将婴幼儿独自留在屏幕前,期待孩子可以从中获取知识。但研究表明,独自通过屏幕反复接触新词汇的孩子并没有比没有这些经验的孩子掌握更多的词汇。有趣的是,父母们倾向于高估孩子的收获——即便孩子并没学到什么东西。

图片

不过,视频聊天是个例外。它可以实现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交互式、双向实时交流,并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当父母不在身边时,视频聊天也可被用于建立和维持亲子关系。此外,电子书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应用。它可以扩展婴幼儿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不过,目前的研究表明,电子书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仍不如阅读纸质书高。因为通过屏幕阅读时,亲子互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比阅读纸质书时来得低。

其次,学龄前儿童可从观看高质量教育媒体中获益。

研究表明,接触适龄且高质量的教育媒体可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例如,观看专为3~6岁儿童制作的《芝麻街》,可改善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而观看非暴力的亲社会节目,如《爱探险的朵拉》和《Super Why》,可显著提高孩子的社交和情感能力。这类节目不涉及任何暴力行为,且致力于为孩子展示亲社会行为,如非暴力解决冲突、合作解决问题、换位思考和识别情绪、礼貌和乐于助人等,这为孩子提供了可学习的榜样。

图片

此外,有研究表明,与观看动画相比,2岁和3岁的孩子在玩教育APP后更有可能表现出较高的自控力和工作记忆。因为这类APP往往会要求孩子“等待”以得到惊喜,这些经验有助于练习延迟满足。这种能力与孩子自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工作记忆——类似于大脑的“便签本”,帮助我们在处理任务时留存重要的信息,并在需要时进行操作和整合——它的改善则得益于孩子与教育内容的高质量互动。

再者,社交互动可左右教育媒体给孩子带来的人生增益。

研究表明,联合媒体参与,也即父母与孩子共同观看“屏幕”,并保持积极的互动,可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此外,与婴幼儿一样,高度互动的视频聊天同样可促进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环境中,4岁的儿童既能通过与父母一起阅读来获取知识,也可通过视频聊天朗读故事和观看预先录制的朗读视频来学习知识,其效果并无显著差异。这似乎表明,进入学前阶段后,大一点的孩子不再像婴幼儿那样需要通过频繁的社交互动来引导以对“学习”保持专注。

不过,在更自然环境中,如家庭或教室,联合媒体参与仍很重要。因为在这类环境中,比学习更有吸引力的东西太多,孩子很难对学习保持专注。

图片

事实上,设计合理的虚拟互动,如要求孩子点击屏幕以专注于知识,2岁左右的儿童可以学得更好。但接近3岁时,只观看视频而没有虚拟互动,孩子也能学得同样好甚至更好些。这可能是因为虚拟互动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增加认知负荷,并导致大脑无法专注于“知识”并记住它们。显而易见,当识字APP设计太多花哨的功能或游戏环节时,并不利于孩子对文字的记忆——尽管它们时常被用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专注力。

第六节: 数字设备是把双刃剑

综上所述,手机、PAD和电视既非洪水猛兽,亦非万能钥匙。

一方面,它们可以为孩子带来认知增益,为孩子提供知识、技能和榜样,培养批判性思维,扩展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并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不当使用屏幕,包括时间太长、内容低劣、缺乏互动和父母的支撑,则可能引致各种身心健康和大脑发育问题——如情绪管理能力弱、攻击性强、好动、不专注以及语言和认知能力低等。

因此,数字设备对孩子的影响,是成长的助力还是障碍,取决于父母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引导孩子科学对待“新技术”的行动之上。

图片

首先,父母应认知到,基因和经验共同促成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先天因素不可改变,但数字技术的使用经验却有优劣之分。童年早期,源自现实的高质量经验,如亲子互动、积极的玩耍和运动、充足的睡眠,更有可能促进身心和大脑的健康发育。

孩子大一些时,父母可适当地引入数字设备,但应选择那些能够促进学习、激发思考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高质量媒体内容,并且确保有成人的陪同、讨论和指导,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数字设备”的积极作用。

其次,限制屏幕时间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尽量避免接触电子屏幕。对于2~5岁的孩子,则需要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上限——如不超过1小时/天,以避免“久坐”挤占其他重要活动的时间。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以丰富孩子的经验,从而促成身心和大脑的全面发展。此外,父母不应频繁地用“屏幕”来安抚孩子。

图片

再者,培养孩子的媒体素养同样重要。教会他们辨别媒体信息的质量和真伪,学会批判性思考,以及如何安全地在网络上表达自我,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样的,父母也应提升自我意识,以身作则,为孩子示范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

最后,当孩子在虚拟世界中遇到挑战或困扰时,父母的支持尤为关键。通过积极的沟通交流,帮助孩子理解所见内容及其背后的含义,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塑造一个健康的数字生活态度极为重要。

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设备已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作为监护人,我们既要拥抱变化,又要保持警惕,通过明智的选择和适当的干预,让孩子们能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健康成长,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揭示数字设备对孩子成长的长期影响,并提供更多科学的使用建议。

最后,祝安好!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