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叶尔羌河》导演手记 | 变与不变再续缘

图片


导演手记
文 | 刘玮

2011年,纪实频道拍了《喀什四章》。时隔12年,原班人马又拍了《叶尔羌河》。很荣幸,这两次我都参与了。所以当我接到写编导札记的任务时,不自禁地就会拿两者去比较,看哪些变了,哪些又没变。

苦,好像没变过,拍摄条件一直蛮艰苦的。2011年,我带摄制组进过果萨斯无信号区,与外界断联三天;下雨天睡过露天帐篷,也睡过牧民家的炕上;还骑过毛驴蹚河……

图片
行进路上的光影

图片
从喀拉库勒湖方向看过去的慕士塔格峰

12年后,去了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两进叶尔羌河源头西合休乡,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中途要翻两道达坂,没想到高估了自己的身体,当时高原反应很严重。又适逢下雪,达坂的盘山路最窄处只能堪堪过一辆车,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怕的。

新疆的日照果然如传说般强烈,在拍摄棉花播种时,从早上5点一直到大中午,由于拍摄协调上的困难,有点着急上火,加上大太阳一晒,人一下子就晕了,那是我第一次体验。毕竟上50的人了,身体和12年前相比差了好多。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去奇特村老爷爷家的路,90公里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司机还开得飞快,一路漂移能把人晕死。因为拍故事需要,老爷爷家我们去了好几次。记得有一次,路被水淹了,形成一大片沼泽区,车也开不过去,只能趟水,众人你搀我扶,前拉后拽,跟当年红军过草地一样。

图片
涉水蹚过胡杨林沼泽区

当然也在野外露营过,不过是睡在车上,那时是拍风倒木的星空延时。新疆昼夜温差大,即使是夏天,凌晨的气温也是很低的,幸亏有军大衣才没有冻着。白天在风倒木附近看到很多野猪的蹄印,说明在那片无人区是有野猪出没的。由于机位是各自撒开来布置的,好像是有五六个机位。所以当半夜出来查看机位的电量或换机位时,是需要结伴出行的。

图片
风倒木上方的美丽星空

那哪些又变了呢?

是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变得便利了,这得归功于喀什电视台的两位维吾尔族同志——阿布里米提和依拉木江。出色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让我们很是钦佩,大家也互相学到了不少东西。因为有了他们参与协调拍摄组织工作,让我们纪录片纪实段落的拍摄变得容易多了,这搁以前那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依拉木江的地面机位在多机位抓拍中不可或缺,阿布里米提的航拍画面也让纪录片增色不少。

拍摄的硬件更加好了。2011年时,更多的运动画面得靠大摇臂,那东西非常笨重,用起来耗时耗力,很不方便。航拍在当时还是新鲜玩意,只有非常大的无人机,画面又抖又晃。现在好了,地面有如影稳定器,空中有各种大疆无人机。我们最奢侈的时候是拍大型机械收割棉花,有6台无人机,飞手们一字排开,很是壮观。但是无人机多了也烦恼,得做好各自的分工,一不小心很容易穿帮。

图片
航拍棉花收割的飞手们

图片
棉花收割场景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然南疆的景色依然壮丽无比,大漠戈壁,雪山绿洲。12年一个完美的轮回,庆幸自己依然饱含热情,能为景生情,能咏物抒怀。原来,自己爱新疆的心始终就没变过,与这片土地的缘分,将终生难忘。

图片

在胡杨林里拍摄巴楚蘑菇


图片

夕阳下的叶尔羌河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刘丽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