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子到桂花 ——桂花如何成为西湖的文化符号

秋风渐起,天气生凉,距离香满杭城的日子越来越近。提起杭州的秋天,必然会想到柳永的《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寥寥几字,囊括了西湖独特的景致,令人遐想翩翩。

图片

秋风渐起,天气生凉,距离香满杭城的日子越来越近。提起杭州的秋天,必然会想到柳永的《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寥寥几字,囊括了西湖独特的景致,令人遐想翩翩。

很少有人会疑问,柳永为何用“桂子”来代表“桂花”,似乎大家对这种遣词手法已经司空见惯,但如果我们仔细追索,会发现,大部分关于西湖桂花的诗词中,所用的词都是“桂子”。

宋代的苏轼《天竺寺(并引)》:“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林逋《寄西山勤道人》:“天竺山深桂子丹,白猿啼在白云间。”

而唐代的诗文,使用“桂子”更普遍。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再如李白《送催十二游天竺寺》:“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图片

而比白居易稍早的杭州刺史卢元辅曾在飞来峰神尼舍利塔旁留下一处摩崖诗刻,诗中提及:“远客偏求寻桂子,老人不识石莲花。”这首诗是一条重要的历史材料,说明在唐代后期,天竺山已成为著名的赏桂之地,游客千里迢迢赶来,主要是为了“寻桂子”。

看到这,我们应该会产生疑问,古人为何要来天竺山“寻桂子”呢?

起源

“垂拱四年(688)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临海县界,十余日乃止。司马盖说、安抚使狄仁杰以闻,编之史策。”这件灵异事件收录在唐人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中,当时在台州境内,天降桂子,而且情况持续了有十多天,此事被狄仁杰上报朝廷,编录在史籍之中,在《新唐书》中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说明这是一次比较正式的事件。

图片

垂拱四年,正是武则天向权利顶峰发起进攻的攻坚阶段,在这一年,各地陆续开始呈报祥瑞,为女皇登基造势,此事件很可能被包装成祥瑞,上报朝廷,广泛传播,从此月中落桂子的意象开始逐渐发展。

景龙四年(710),著名的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途经杭州,游览飞来峰,写下那首著名的《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诗中提到了潮水,说明写作的时间可能在中秋时节,那时的飞来峰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宋之问在创作时,将月中落桂子的传说移花接木,安插到了飞来峰,并与眼前天香弥漫的现实结合,创造出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禅境。这种意境既收纳了月中落桂子的意趣,更将佛教之中“天花乱坠”的高妙境界一并糅和,烘托出飞来峰浓郁的佛国氛围。而且宋之问在诗的结尾处,仍念念不忘“天台”和“石桥”,说明他是将天台山的景致移情眼前的飞来峰中,从此,飞来峰开始“桂子月中落”了。而陆龟蒙笔下的“天台天竺坠云岑”更说明,杭州的“桂子”可能源自天台。

图片

发轫

从桂子向桂花过度,归功于白居易,他在《寄韬光禅师》中提到: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诗中“天香桂子”合二为一,从意境上判断,很可能桂子开始指代漫天坠落的桂花,作为对韬光禅师行道讲法之精妙的描写,其内涵从实体的桂子向虚幻的天花转化,具有了更强的佛教信仰属性。

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来到杭州,距离宋之问已经过去了百年,这百年间,有李白、卢元辅等一众诗人,不断强化“天竺寻桂子”的意象,让桂子成为飞来峰的精神图腾,也让桂花的地位不断增强,成为唐代西湖代表性的植物景观。

不过更有传播性的仍是宋之问的那首诗,南宋人计有功所撰的《唐诗纪事》中有一段记载,《帝京篇》曰:……宋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句未属,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之问曰:“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请吟上联,即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寺僧有知者曰:“此宾王也。”

大致的意思是说宋之问当时在飞来峰下徘徊许久,一直找不到创作思路,这时兵败之后削发为僧的骆宾王提点了宋他,让他创作出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这个故事杜撰的可能性很高,但传播开始之后,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了,大家关注的是这些故事和诗文中呈现的文学意象,那些构建出的场景、意趣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

随着宋之问、白居易、苏轼的作品不断传播,“天竺桂子”的名气完全超越了“月桂子”的发源地,如果我们不去古籍中“考古”,恐怕没几个人会知道故事真正的开始。

图片

迭代

宋代的时候,桂花之于西湖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从宋代的诗文中,基本可以判断,当时的“桂子”已然成为“桂花”的指代,让“月中落桂子”完全演变成了“天香飘满湖”的壮观景象。

图片

而桂花在西湖的分布也逐渐扩展,到明代的时候,满觉陇逐渐成为赏桂的新热点,高濂所撰《四时幽赏录》中记载:“桂花最盛处,惟两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巷者,其林若墉若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

可见彼时的桂花观赏区域已经转移到满觉陇一带,其根源可能在于“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说明当时依托桂花产生了完整的产业,带动了周边的经济活动,相较于天竺寺单纯的佛法意境,显然市井的桂花产业即可满足眼鼻,更能服务口舌,后来居上也是自然而然。

图片

结语

如今的杭州,每到秋天,天香满城,满觉陇更是人头攒动,路边摆着各种桂花题材的食品、饮品,桂花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不可分割。同样,伴随着西湖一路走来的桂花,也称为西湖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载体,得到进一步地保护与发展。

图片

回溯桂花文化在西湖生根发芽的过程,也是西湖文化景观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可能只是一次别出心裁的创造,不断演化、蜕变,最终成为西湖的文化图腾。

从历史看去,西湖不仅有景观,更有文化,西湖的文化内涵是历代文人的创造,不断培育出的文化果实;从现实看去,西湖不仅有文化,更有景观,西湖完整地保留了山水格局和景观特色。这也是我们保护西湖的重要动力,这里的山水是中国艺术和人文的重要写照,这是活着的唐诗,是现实的宋画。

资料:遗产监测中心

文字:包俊  倪小蒙

图选:王国栋

编辑:七里秋

责编:斯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