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多心”,深圳城市空间格局扩容提质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节点。这座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影响力?10月10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高尔剑根据近日公布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体规划》),介绍了有关措施。

图片

图源:深圳发布

高尔剑表示,深圳自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历版总体规划引领并推动着城市发展,使深圳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首先将深圳按照特大城市的规模进行规划,确立了富有弹性的带状组团空间结构,奠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空间发展的基本骨架,适应了城市起步期的发展需求。

1996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将规划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确立形成了以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梯度推进的组团结构,适应了高速增长阶段城市空间拓展的需求。

2010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在城市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背景下,提出“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非扩张型规划模式,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确立面向区域开放发展的“三轴两带多中心”组团空间结构,推动了城市转型与质量提升。

深圳的前三版总体规划始终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不断适应城市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不仅塑造了城市美好的空间形态,更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

高尔剑表示,本次《总体规划》遵循历史延续性和战略导向性原则,在延续历版总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立足超高密度、超大流量、超大城市存量发展的实际,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通过提升核心能级、强化多点支撑、引导网状聚合等空间策略,形成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

一是提升城市核心能级,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2010版总规确定的深圳中心城区包括福田、罗湖、南山3个行政区,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需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能级,发挥其作为深圳都市圈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本次《总体规划》提出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引导高端功能集聚,逐步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以2010版总规提出的福田-罗湖中心、南山-前海中心为基础,将宝安、龙华、龙岗部分街道以及前海扩区后的范围整体纳入,形成都市核心区,承载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商贸、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国际交往等核心引擎功能,成为培育全球标杆城市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空间载体。

二是强化多点支撑,推动全域的平衡发展。在1986版的总规中,深圳确立了多中心城市体系,并在后续两版总规中逐步完善。本次《总体规划》在推动各中心差异化发展的同时,注重新增长极培育并与周边城市充分联动,构建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形成布局均衡、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中心包括都市核心区内福田、罗湖、南山、前海4个综合性服务中心,着力提升服务能级和辐射能力。同时,在都市核心区外打造盐田、龙岗、龙华等8个城市功能中心,增强面向东部优势腹地、北部相邻城市和珠江西岸潜力地区的服务能力。

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西丽、蛇口、民治、坂田等12个城市功能节点,承担区内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全域平衡发展。

三是构建联系网络,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深圳历版总体规划中的发展轴带均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目前,深圳已基本实现交通要素相对均衡布局,城市功能中心、功能节点之间的联系呈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分布式仓储、数字孪生城市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城市内部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经历更为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将重新定义城市各中心和节点间的联系模式,并使得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高尔剑说,本次《总体规划》是以“网络化”作为空间组织和节点联系的主要方式,是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点和要求制定的一种规划策略。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