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A股的牛市,会是长牛吗?

全文3273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A股牛市原因包括央行货币政策注入流动性、潘行长的讲话以及海外做空中国的空头被暴打等。

02专家认为,此次牛市具有长牛基础,但未来市场走势还需关注。

03高端制造业、汽车和新能源行业被认为是A股中的潜力股。

04然而,科技股虽然远期看好,但短期股价可能波动较大,适合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

05专家建议普通股民不用择股,择时即可,如购买沪深300的场内ETF。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文|龙开(量化研究员,金融行业资深博主)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讨论《A股牛市来了,普通人有哪些机会?》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牛市中出现回调很正常,甚至是一种很良性的现象

此轮 A 股暴涨,原因是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向整个 A 股市场注入了流动性,潘行长说允许金融机构向央行抵押股票,这样把股票抵押给央行,央行给你的国债,是高流动性的,可以把国债理解为现金。

经营机构拿到了国债之后可以干什么呢?

第一可以抵押,第二个可以直接变现,变成流动性,定向到股市买股票。

整个股市里边的流动性越来越高,钱多了,由于你抵押的股票是给央行,期间是无法交易的,股票会减少,钱会变多,股价就会上涨。

这种循环是正循环,第一轮抵押完了,潘行长还说,对二期和三期持开放性态度,一期是 5000 亿,三期加在一起是 15000 亿,未来会有 15000 亿定量注入到股市里,大家就会给这流动性在股票里定价。

出这个政策之前,A 股的股价已经到了 2700 点,估值已经极低,有确定性的流动性注入,股票的估值就会进行回归,我们就会见到 A 股急速性上涨。

这与 2015 年的股市不一样。那时候的股市是杠杆市,它从 3000 多点,最高升到了 5178 点。最后是出政策要清理杠杆。

那个杠杆加得太可怕了,2014 年年底的融资融券是 1 万亿,2015 年融资融券,我记得是将近 4 万亿,到了历史峰值,国家作清理,融资融券做不下去了,股市资金就迅速流出,出现了千股跌停。

我们可以判断,这一轮 A 股牛市已经开启,当中出现回调应该很正常,我们叫做筹码的交换。10月8日的成交已经创了历史记录,有买的就有卖的,有的人认为后市会下跌,有的认为后市会上涨,有的大股东已经发公报要进行减持,有买有卖,成交量非常大,如果是一致性地认为这个股只能涨的话,就会出现缩量上涨,如果认知是一致性地下跌,大家放量下跌,认为这是个熊市。

但是现在上涨,场内资金的看法并不一致,出现回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是非常良性的,可以把对牛市不坚定的资金洗出去。国家未来对股市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倡导慢牛,可以把投机资金在反复的震荡中震出去,坚定的长期资金引入股市作为基石。

说海外做空中国的空头被暴打,这是非常情绪化的说法,并非事实

社保基金、投资基金在股票市值低估的情况下才会入市,举个简单的例子,保险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产品叫分红险,销售量很大,银保监会就下了一个规定,3% 收益的风险就要全体撤柜,因为保险公司收了你的保费之后,要去进行投资。

保险公司以前底层投资的产品是国债,我们现在 10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 2.61 %,你给人家分红 3%,保险公司是浮亏的。

怎么办?为了不使自己的以后经营产生亏损,它就得把资金配置到权益类产品,比如沪深 300的权重股,平均股息率超过 3.5 %,超过了 10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这就给保险的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一个强烈的入市冲动。

个股的股票的价格上涨,股息率就会降低到合理水平了,估值回归的空间小了,有的股票没有了,有一些涨停板的股票变成了负值。现在买它,股息率低于 2.61%,就不如买国债。成长股要算未来的复合增长率,但很多高股息的股票涨个 10%,你再一算,买它的收益已经是负值了。10 月 8 日我们会发现很多高股息板块里的股票突然下跌,比如煤炭之类的,它没有成长,用国债收益率一算,买它已经负值,所以它必然下跌。

ETF大量涨停,不用担心买不到。最简单的方法是场外指数基金,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行渠道,可以直接购买,但是结算跟场内的 ETF 不一样,不是实时结算。它是按照收盘价进行结算。

很多人说海外做空中国的空头被暴打,这个是非常情绪化的,如果真的操作过股指期货,就会发现股指期货资金来源有很多种,常见的就是对冲基金。

怎么对冲?拿 a 股举例,比如购买沪深 300 的权重股,但与此同时为了把风险窗口尽量变得小,它抛空股指期货。整个沪深 300 股指期货的持仓,9 月 30 日是 30 万手,如果说是爆仓了,在 10 月 8 日你会看到很多减仓,减得非常多,而实际上减仓只有几千手,所以说暴打是一种很夸张的说法。

而且对冲方式很多,投资机构比如私募基金做多近月,然后抛空远月,为什么要做近月呢?央行出了大量刺激股市政策,包括货币互换,用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自身的股票,出台财政政策刺激买车、买家电,支持房地产,30% 杠杆降到 15% 等等,这些政策会随着出台而不断地减弱,因此,最强劲的影响发生在近月,所以我们可以观察近月,空单在减仓。

与此同时,我们观察远月,沪深300 的股指期货远月,也就是 12 月份空仓,无论是多头和空头,都在增仓,它为什么增仓?因为股票的估值涨过了。

有些公司近期在减持,很正常。我们看看市盈率,减持的公司,它的市盈率往往是很高的,说明股价,市场给高了,公司的股票在没上涨之前,市盈率可能算 20 倍,经过这几天的暴涨,新股涨得更可怕,涨到 50 倍市盈率、60 倍市盈率,我不减持,留他干嘛呀?我是公司老板,我也减持。60 倍市盈率,意味着公司盈利需要 60 年才能挣回来,与其我干 60 年,不如把公司卖给你,说明股价高了。

国家政策推动,叠加全球降息周期,这次牛市有长牛的基础

现在国家给房地产刺激政策,也明确说稳定房地产市场,下一轮就是说要做财务倍增,各个地方政府财政有可能从房地产转化为上市公司的股息分红收入,00 后、 90 后的青年通过互联网迅速接触到了相关信息,也对国家充满了信心。a 股涨对应的是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广大年轻人对于国家的经济有信心,才会把钱投资到股市上面,跟随国家经济发展来实现自己的财富增长。

当然对于普通股民,我建议不用择股,择时就可以了。上证指数,你把周期拉长,拉一个10 年的上证指数 k 线图,记住一个原则,3000 点以下,越跌越买。不用选股票,买指数,买沪深 300 的场内 ETF 就可以,这是被动的指数基金,费率非常低,买完之后,等着就可以了。

只要中国经济是增长的,它就能涨到 3000 点。

怎么增仓?很简单,3000 点以下跌 100 点,加一次仓,比如总共 30 万,跌到 3000 点,加 10 万块钱。2900 点,指数ETF再加 10 万块钱,加完了,关闭软件不用管,中国经济会发展的,这个指数就会涨回来。

不要选个股,这是非常需要专业水准的,很容易出现问题,没选好的话,一套可能会深套好几年。

这轮上涨,有政策推动,大的宏观周期,来看,美联储在 9 月 17 日到 18 日的一级会议降了 50 基点,开启了美元的降息周期。然后就是全球的央行在跟进,降息、降准。降息意味着全球放水,市场上的流动性会增多,增多是有延续性的,看一下降息的点阵图,从 2024 年的 9 月份,一直持续到 2027 年,中性利率是多少呢?3%,这是美联储的目标。

美联储降息基准利率是 5.25% ,降到 3% 中性利润,它要降 225 个基点,是很长的一个周期,会出现资产价格的上涨,因为在降息的时候,全球的央行都在释放流动性。日本央行本来要加息,后来顶不住了,选择降息。

流动性上来了,水涨船高,股票在降息周期里价格是一定上涨的,钱多了,估值就是上行。而 a 股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估值已经被压缩到 2700 点了,沪深 300 的平均股息率已经 3.5% ,比国债的收益率还要高,你买它能拿到股票未来收益的增长,时势造英雄,央行所出台的货币政策和中央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结合全球的降息周期,内因和外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牛市的形成。

所以说我认为这个牛市,确实是有长牛的基础,但未来还要看一下,市场的具体走势,用数据来验证。

高端制造业等新质生产力行业肯定是A股中的潜力股

本轮牛市比较好的投增领域,是汽车和新能源两个产业。在现阶段处于一个主导性地位,股价长期看是一定看好的,但短期它肯定是有问题的,问题就是欧盟出口的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所征收的临时性关税,企业的营收减少,短时间内股价还是值得商榷的,所以要谨慎。

另外就是科技股,远期看这就是未来国家的主推的新质生产力,未来进行产业换代,提升中国产业结构,预期的利润是提高的,我们说纳斯达克、七姐妹这 7 只科技股涨得最好,拉动大盘,7 只美股全部是科技股。A股很可能也将是科技股的天下,这个就是未来全球股市的发展方向,它最后都会提升到一个国家的核心产业。

新能源、电动车,这两个行业未来是长期看好,但是在短期股价会出现波动,这种股票叫作成长股,股价弹性非常大,上下震荡的幅度非常大,比较适合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去买它。

高端制造业、核心零部件的产业肯定是潜力股。我们经常说能穿越周期的是消费,因为经济好也罢,坏也罢,消费吃喝你肯定要做。但现在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会对科技股有一个助推的力量。

因为在加息周期,科技股往往处于收缩状态,融资成本是由央行的基准利率决定,央行降息降准就是将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就可以助推科技产业。科技股上市公司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把钱借来进行投资。

融资成本降低了,科技企业复合增长率会一定提高,复合增长率提高,就代表股票未来的收益率提高,收益率提高了,市值也就提高了。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