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静安,共赴山海情……

携手共赴山海情

——上海市静安区帮扶文山州发展纪实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经济发达。文山,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民族文化丰富、红色历史悠久,发展日新月异,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依然艰巨。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自1996年上海市静安区与文山州8县(市)结成帮扶协作关系以来,沪文两地携手并肩走过了28个年头。特别是近年来,静安区重点帮扶4县(市),利用“山”和“海”的优势,两地加深了友情,造就了一条造血帮扶、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绘就“绿美乡村”新画卷
时下,走进文山市马塘镇汤坝行政村塘子寨村,绿树掩映,空气清新,一幅乡村美景图徐徐展开。“此前未建设配套污水管网,污水未经处理便流到主道上、河道里,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造成环境污染,现在好了,村里的环境改善多了。”塘子寨村小组组长项连佩说,2023年,塘子寨村依托上海市静安区援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共投入沪滇帮扶资金381万元,通过引进东部地区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结合乡村振兴经验,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此外,项目引入光伏发电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污水处理设备的用电问题,还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塘子寨村建设了苗族传习馆、斗牛场、花山广场等,打造了美丽乡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这只是静安区在帮扶文山州打造“绿美乡村”新画卷方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结合文山州的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山水特色、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共商共建一批“产业强、环境美、设施全、服务优、治理好、民风淳”的示范村,放大示范引领效应,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在典型带动下,文山州还涌现出10多个农旅融合的和美示范村。


加大对口帮扶发展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先发展。在帮扶文山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上海市静安区始终坚持加大对帮扶对象的产业资金和项目投入。
广南县珠琳镇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大镇,主要以种植烤烟、玉米、辣椒、蔬菜等产业为主,但由于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受到制约。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投入500万余元在珠琳镇阿卡黑村新建1000亩特色农业产业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系统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投用,收益将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内公益事业支出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一直以来,上海市静安区对口帮扶广南县始终把“富口袋”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投入1000万余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帮助该县补齐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短板,真正实现从帮扶到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考察了解到文山市德厚镇的土地、气候、水资源条件良好,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援建实施德厚镇乐竜村水果种植项目,建起冷库系统及配套设施分选果厂房3000平方米,在高速路出口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2022年,上海市静安区援建实施德厚镇桐油加工配套设施项目,投资1090万元建设深加工车间3600平方米、鲜果仓库3510平方米、有机肥料仓库3000平方米、农产品包装间200平方米。通过建设深加工厂房,提升产品产值,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推进产业帮扶,拓宽当地群众就业渠道,增强帮扶地区的“造血”功能,一直是上海市静安区对口帮扶文山州的重要帮扶方式。


真情帮扶结硕果
28年来,上海市静安区始终牵挂着文山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静安区领导多次深入文山调研指导工作,加强交流互访,主动增进思想共识,积极搭建对口协作平台,共同推动东西部协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沪文协作新高度。沪文双方共同发力,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全方位持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广泛动员对口地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沪文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互访,召开联席会议,面对面研究深化协作的工作措施;人社、合作交流等政府职能部门不定期交流,推进具体工作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结对帮扶深入开展。今年以来,上海市静安区各界力量累计投入文山州社会帮扶资金(含捐物折资)2194.7万元。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344人次。坚持帮扶资金和人才资源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今年以来,投入广南县财政帮扶资金是全州县均帮扶资金的1.39倍。持续实施“文品入沪”工程。今年以来,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采购和帮助销售文山地区农特产品1.58亿元,已完成全年任务数的3倍多。区域协作不断加强。今年以来,文山州新增引入静安区企业落地投产及往年落地企业10家(次),实际到位投资2.7亿元。推动《文山州—静安区东西部协作园区共建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机制框架协议》落实,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推荐企业入驻、援建园区项目、管理人才交流培养等方式,合作共建了砚山县工业园区等4个园区,对口帮扶4县(市)全覆盖。继续帮助新建和巩固好历年援建帮扶车间带动就业,7个静安区援建帮扶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05人。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现有11名静安区干部在文山挂职,42名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到文山指导帮助工作,通过“传帮带”帮助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优秀医生和教师。共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83亿元帮助实施项目88个。今年以来,双方继续合力打造文山市古木镇布都村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个,有关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作为第十二批援滇干部,我将继续秉承‘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的援滇精神;在谋事创业中,遵循‘服务服从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帮扶实践时,发挥好‘前方一群人,背后一座城’的资源优势;加强与文山交往交流交融,奋力开创新时期援滇工作的新实践和新辉煌。”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马关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铭如是说。
这也是一直以来,无数援滇干部的工作和心声。他们经常在为文山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想办法,为引导和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共同致富,投资金、找资源,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推进产业发展。这些年来,静安区不断向文山州选派挂职干部,他们不仅经验丰富、充满朝气,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切实帮助当地干部提高能力素质。文山州也经常选派党政干部和专技人员赴沪挂职锻炼、进修学习,向上海学观念、学思路、学技术、学作风,加强了双方的学习和友情。
自静安区对口帮扶文山州以来,历届党委、政府投入真金白银、精兵强将,广大干部和群众带着真情实意,多领域、全方位地帮扶文山,有力助推了文山经济社会发展。从扶贫开发期、到集中脱贫攻坚期、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静安区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持续深化沪文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特别是“十四五”以来,静安区切实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坚持东西部协作”。截至今年9月,累计投入文山州财政帮扶资金7.65亿元,在对口帮扶的文山市、砚山县、麻栗坡县、广南县实施了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劳务输出、人才交流等项目367个。沪文两地不断拓展协作领域,劳务协作、产业协作、消费协作、教育卫生事业帮扶、人才交流、文化交流等得到深化。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近年来,沪文两地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不断提升了帮扶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文山州将与上海市静安区紧紧抓牢“巩固、拓展、衔接”这一主线,围绕“以协作促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找准工作切入点、重点突破,持续深化协作力度、广度,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乡村振兴“静安+文山”样板。

图片

来   源:刘   梅   张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