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倒计时!地平线通过港交所聆讯,三年亏了超170亿

全文1865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踏入港股市场。

02自2021年起,按解决方案总装机量计算,地平线成为首家且每年均为最大的提供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

03然而,地平线在2021-2023年净亏损分别为20.64亿元、87.2亿元、67.39亿元,尚未摆脱亏损局面。

04为应对竞争,地平线需不断提速,加大研发开支,目前全职研发团队1478人,占全体员工总数的71.5%。

05在正式登陆港股市场后,地平线需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扭亏为盈。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年3月,当智驾方案提供商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时,其创始人兼CEO余凯曾发过一条朋友圈:““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也许是开始的结束)”

时间推进到2024年10月8日,当港交所网站挂出地平线PHIP版招股书时,这个“开始”终于要结束了: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的地平线,即将踏入港股市场。

图片

2015年5月,曾一手创办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的余凯正式辞职,于当年7月创立了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向行业客户提供芯片+算法+工具链的完整解决方案。

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地平线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已获得27家OEM(42个OEM品牌)采用,目前装备的车型有290款车型。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自2021年起,按解决方案总装机量计算,地平线成为首家且每年均为最大的提供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

图片

强敌林立,软硬都要抓

在汽车市场已进入智能化比拼的当下,中国智驾方案供应商面临的“内忧外患”,强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不管是智能座舱的车机芯片,还是自动驾驶用到的智驾芯片,高端车型基本还是依赖于高通英伟达等外商的产品。从蔚小理、腾势、极氪等品牌宣传自家高端新能源车时,总会提到车机芯片用了高通XXXX、智驾芯片用了英伟达YY系列等就能感受一二。

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受到制约、芯片急需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国产智驾芯片也在持续发力。不论是走自研路线的车企产品,如华为的昇腾芯片、蔚来的神玑芯片、小鹏的图灵芯片,还是国内芯片厂商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寒武纪等,都争相在这条赛道中抢占身位。

图片

在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解决方案装机量上,地平线已经成为中国本土OEM最大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高阶智驾市场份额仅次于英伟达,而它如今也是本土芯片厂商中步子最为激进、转型最大的。

在2021年在谈到地平线的定位时,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还曾这样描述:“地平线就相当于英特尔,是专注于为智能汽车提供脑力的。”

而到了2024年,他已经将地平线形容为“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从“芯片到软件到人工智能算法一气呵成”。也就是说,这家芯片起家的企业,如今把下游方案供应商的单也抢了。

图片

按照余凯的说法是,一家公司必须先有对于软件应用场景、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才能将好的硬件做出来。“芯片是为了实现软件的意图,软件才是核心。”

相对于国外劲敌,地平线的一大优势是务实且灵活。比如来自以色列Mobileye,一向坚持黑盒交付智驾方案,不让车企接触更深层的代码,因此无法根据车型实际需求进行修改和定制化。而地平线在交付芯片时就选择开源,允许车企根据自身需求,对代码和产品进行修改,这便极大优化了客户体验。

另外,如今国内新能源车迭代速度飞升,一款车从立项到上市,周期可以从过去的48个月压缩到14甚至12个月,这就对智驾方案商的配合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而地平线的另一大优势正是高效,它会派出专门的团队进场配合车企,这一点就曾受到理想汽车的赞许。

投入巨大,何时能扭亏?

随着业绩的规模性增长,地平线也逐渐树立起行业领导者地位。2021年、2022年、2023年,公司分别录得收入约人民币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2.3%;2024年上半年,公司录得收入约人民币9.35亿元,同比增长151.6%。

但与此同时,地平线依然未摆脱亏损局面。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地平线净亏损分别为20.64亿元、87.2亿元、67.39亿元。根据招股书的解释,净亏损主要是由于“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而产生的大额研发开支以及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

图片

在竞争白热化的智驾赛道上,在技术创新上的速度一旦失去优势,就有边缘化的危险。

多家车企自研芯片的成果已经陆续落地,特斯拉、华为都在做芯片+算法系统打包的产品,以大疆+德州仪器为代表的软硬件整合系统,也在迅速抢占中低阶车型市场,逐渐成为许多车企的首选。

前不久将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灵魂人物吴新宙挖去的英伟达,已经扩大了中国的自动驾驶团队,未来大概率也要做“芯片+智驾系统”的打包方案。

留给地平线的战略,似乎只有不断提速,靠加快创新来甩开对手。而这些,离不开庞大的研发开支。

2021—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1.44亿元、18.8亿元、23.66亿元、14.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245%、207.6%、152.5%和151.9%。截止2023年底,地平线全职研发团队1478人,占全体员工总数的71.5%。从短期来看,它的财务数字依然很难乐观起来,只能靠不断融资来维持前进的动力。

在正式登陆港股市场后,地平线能否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在芯片产品还没能撑起盈利大梁的当下,稳住智驾系统的市场,最终实现扭亏为盈?南都·湾财社将持续跟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