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红土地,还是状元塔!建了120年,历经7代人~

10月10日

由湄洲日报社、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举办的

“天下看妈祖——全国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开启第十一站

来到龙岩市永定区

聚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天后宫





当天下午,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与龙岩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汇合,走进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展开联合采访。驱车刚进入西陂村,远远地就看到一座高耸的塔式建筑。这里就是西陂天后宫,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天后宫由前低后高的三进建筑组成,第一、第二进是平房,第三进是七层宝塔。踏进天后宫的大门,低压的楼板让人通行时不由低下头来。穿过天井回头一看,原来楼板上方是一个木质结构的戏台。


“这是当年专门设计的,低头是表达对妈祖的敬仰。在清代,官员从这里走进天后宫都要摘帽。”西陂天后宫管委会主任林华新介绍说,每年妈祖诞辰日,戏台都会有精彩的演出。农历正月十七、三月廿三、九月初九,西陂天后宫分别举行祭圣、祈福等活动,有传统的十番演奏、舞龙灯和舞狮表演等,热闹非凡。



图片

▲航拍西陂天后宫

图片

西陂天后宫中的戏台





据记载,明嘉靖年间,西陂林氏七世祖贲山公的养子林大钦高中状元。为报答养育之恩,林大钦禀报嘉靖皇帝,希望在家乡仿照京城中的文塔,修建一座塔形建筑,以激励当地学子。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文塔(印星台)破土动工。因文塔建造在永定河畔,技术难度大,前后经历七代人,历时120年,直到1662年才全部完成目前规模,故有“西陂天后宫,七代人马建成功”之说。印星台因以林大钦名义建造,亦称状元塔,又因其底层主殿供奉妈祖(由湄洲妈祖祖庙分灵),也称妈祖庙。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印星台始称天后宫。

西陂村有7000多人,林姓占80%以上。林华新介绍,他们与妈祖同是唐九牧后裔,大家把妈祖当作自己的亲人,称妈祖为“天后娘娘”“姑婆”。在清代,西陂村是龙岩条丝烟业最兴旺的乡村之一,外出经商的村民众多。他们出远门多乘船走水路,对妈祖特别崇敬,不少村民家中供奉着妈祖像。


西陂天后宫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塔式天后宫,塔高40余米,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誉为“文物精华”“古建瑰宝”。沿着古朴的楼梯而上,二、三楼外围有走马廊。站在走马廊上,远山近水,田园农舍,一览无余。塔后为登云馆,为过去会文教学场所,挂有孔子像。



图片

▲天后宫建筑独具特色

图片

天后宫门前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西陂天后宫,不仅是一座状元之塔,也是一座感恩之塔,更是一座红色之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红色明珠”。


“这里是闽西太平里秋收暴动的爆发地,是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的试验田,是毛泽东、朱德、张鼎丞、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龙岩市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西陂老年协会会长林小平告诉记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陂村是太平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29年5月,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指导下,成立“太平里革命委员会”,西陂天后宫是当时苏维埃政府办公场所。同年6月3日,朱德同志率红四军第二纵队来到西陂,在西陂天后宫广场发表讲话,向村民宣传革命道理,当晚驻扎在天后宫,成为一段美谈。1929年秋,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社太平区信用合作社在天后宫办公,信用合作社印制的纸币票面图案即为西陂天后宫。


红军长征后,太平区党组织转入地下,西陂天后宫因其特殊性,成为中共永定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活动的秘密联络地点,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此后,永定县委和闽西地委先后组织永西北工作团、岩永工作团在太平里活动,天后宫又成为一个重要工作据点,为配合解放军南下和解放闽西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天后宫连廊上设置红色展览

图片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与龙岩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开展联合采访





西陂天后宫凭借独特的妈祖文化、红色文化、状元文化,成为龙岩市热门旅游打卡地之一。每年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假期,推出众多民俗活动,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采访中,记者将湄洲日报社受权出版的《天后圣母事迹图志》、策划出品的书籍《妈祖颂》,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莆田市藏云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建军的妈祖题材限量木雕作品《九九归一》,赠送给西陂天后宫。西陂天后宫也回赠妈祖文创产品给湄洲日报社。


图片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向西陂天后宫赠送《天后圣母事迹图志》

图片

西陂天后宫回赠妈祖文创产品给湄洲日报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