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读书会第13期:聚焦《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

关注我们


2024年10月10日下午,察哈尔读书会第13期在北京适园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中非经济合作,围绕唐晓阳教授《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中非经济合作的路径与影响》这一著述展开阅读与讨论。会议讨论的议题包括:回顾中非关系史,中非合作长盛不衰的动力是什么?当下,中国的发展经验如何向非洲传播?未来,中非如何携手向前?

会议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主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唐晓阳教授领读。

本次读书会邀请中非经济合作领域的众多实务工作者参与,包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非洲中心主任舒展;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土研究院院长郑军先生;中国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管善远先生;中非民间商会秘书长白啸峰先生。参会的学者与研究者包括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进杰;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黄振乾;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刘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非洲与拉美研究所讲师江琪;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土研究院研究员李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余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生王凡非。

图片

会议伊始,柯银斌研究员组织与会人员介绍个人工作后,唐晓阳教授就新书进行了领读。

图片

唐晓阳教授介绍,这本书的写作起源于他对非洲的一系列实地调研,进而产生了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发展最初随着殖民地的开拓而产生,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广大南方国家的要求。非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需要摆脱殖民历史的阴影,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同时,他们还需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主动地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发展经验为非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构成了中非合作长盛不衰的动力。

唐晓阳教授强调,中国的发展经验是一种“没有模式的模式”,没有办法真正总结出一套指南手册。以鸡与蛋的关系来比喻,中国的发展经验不是机械的、线性的,并不是通过按一个按钮来产生一个结果,而是把整个从前现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转变,作为一个真正的活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机械的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向非洲传播自身经验的姿态是平等的、务实的。

唐晓阳教授认为,未来,中非合作将继续深化和拓展。中国通过向非洲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多元化。同时,非洲国家也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中非关系的深入发展,也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

图片

舒展大使曾任驻厄立特里亚和驻卢旺达大使,他结合自己的外交实践经验提出,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以及人口众多的单一制国家等中国特色在非洲国家中难以复制。尽管中国和非洲在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有巨大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非之间无法找到共同点和合作的空间。习近平主席在刚刚闭幕的中非峰会上提出的“六个现代化”是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六个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对现代化发展的理解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图片

郑军院长围绕“基础设施+”的概念总结了通过亚吉铁路等基础设置建设促进中非经济合作的经验,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走廊的打造,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境外合作区的成功案例,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海外投资经验,也为非洲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遇。

图片

王进杰副秘书长高度评价唐教授的著述,认为本书深刻总结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其本质在于对发展道路的共识与模式探索,以生产力增长为核心,通过灵活多样的实验和创新能力实现。在与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经历了从1.0版本(侧重基础设施建设和FDI出口)到2.0版本(加强服务能力和软实力建设)的升级。

图片

管善远先生介绍了他在非洲农场工作的一个案例,在非农企通过采取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和谐相处的策略,成功保留了农场土地,避免了被政府收回的命运,为农场运营提供了便利。在实践中,在非企业注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如根据村庄需求提供实用的物资支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得项目在非洲取得了成功。

图片

白啸峰秘书长认为,对非“造血式扶贫”的引入主要依靠中国的民营企业来完成。中国赴非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98家到24年的3100家,反映了中非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同时,当前赴非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四大行业”:医疗卫生、交通物流、电子商务、非洲农产品进口。未来,会有更多企业赴非,但也要统筹解决好企业融资与企业在非的安全问题。

图片

黄振乾副教授认为,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可以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平行经验转移等理论框架共同解释中非经济合作。中国可持续发展和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是非洲学习的动力。建议中国在经验分享时激发非洲自主性和能动性,未来也应加强对非洲本土治理的研究。

图片

刘烨博士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非关系从陌生到相遇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不断探索,经历了冷战期间的援助战略、八十年代后的市场化改革及全球化体系下的新探索。中国作为大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需平衡市场规律与政治战略。从毛泽东时代的“给”到改革开放后的“有取有予”,再到现今政府强调的“义和利”关系,都体现了政治战略在其中的贯穿。

图片

江琪老师指出在对非交流中,非方对中国经验和如何学习中国经验非常感兴趣。他们关注中国与美国的不同,并询问中国政治学是否能为世界贡献智慧。对此,可以通过对比中西治国理政理念,并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梳理古代政治哲学,同时结合现代实践来回答。在传递中国经验时,要有参照系,从自身特色出发,点明中国特色。

图片

李琦研究员从企业角度讨论中非经济合作的现实路径,中国园区经济为埃塞俄比亚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关键在于做好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对接,采取基础设施加服务模式,并注重园区人才培养。

图片

余瀚博士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和工作经验分享,认为中非合作面临的新矛盾需要新的观念引领,舆情显示中国民众对非洲的理解存在很大误差。特别是在高校,将中非合作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图片

王凡非同学从外宣的角度分享,尽管一些中国传媒公司在非洲展开了大量的广电基础设施建设,但非洲民众目前仍处在对器物的使用而非制度与思想的学习阶段,中国经验的传播将会是一个漫长和持续的过程。

最后,柯银斌主任高度评价所有与会人员的积极贡献,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就中非经济合作问题展开讨论。今后,察哈尔学会还将继续举办高质量读书会活动,为中非关系发展搭建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

图片






感谢你读到这里,记得把察哈尔学会“设为星标”,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