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丨㊳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甘当“铺路石”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穿越世界屋脊的两条公路,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70年前,绵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历史和未来,同时通车拉萨。11万藏汉筑路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

70年来,“两路”已然由交通物流大动脉,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大走廊、文化交流大走廊和民族融合大走廊。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频道走进甘孜推出“两路上高原”融媒体特别报道;四川日报社、西藏日报社和青海日报社联合推出“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中共四川省委党刊《四川党的建设》、中共重庆市委党刊《当代党员》联合推出“行走川藏看变化”主题采访。各家中省媒体行走川藏路看甘孜巨变,用镜头和笔触聚焦甘孜,深度深入川藏线上甘孜州的每一个角落,以媒体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代代甘孜儿女顽强拼搏、切身传承“两路”精神和甘孜州这70年在经济、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以及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发展。





甘孜州传媒中心《“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栏目分期展示中省媒体的报道,用文字、图片、短视频、AIGC等多元产品形态,展现川藏公路甘孜沿线发展新亮点,探寻民族团结新风尚,挖掘“两路”精神新表达,向世界呈现一个新时代川藏路上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甘孜。
图片
“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
跟随《四川党的建设》《当代党员》联合推出的
“行走川藏看变化”
一起看看
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
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甘当“铺路石”
图片
提起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有几个关键词:海拔高,驻地海拔4400多米,管养路段最高海拔4696米;条件苦,这里气候变幻无常,烈日炎炎和雨雪交加可能交替出现,氧气稀薄,每年冰冻期长达9个月;成绩突出,经常冒着风雪清理路面、疏导交通,曾获“全国公路交通系统模范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而今,这个养护管理站又有了新的关键词:丁真的家乡。有不少“驴友”慕名到丁真的家乡游玩儿,都或多或少得到过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的帮助。
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的全称是甘孜州公路管理局理塘分局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位于甘孜州理塘县,距离理塘县城40多公里。该站站长李红介绍,由于班组长期缺水缺电、无柴料取暖、做饭等原因,在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党委领导的关心关爱下,于2023年1月将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撤至康呷养护站,两站合并,解决了职工长以来的用水难,用电难、洗澡难、洗衣难等实际困难,两站合并后,现有职工13人,承担国道227线理亚路27公里+300米的道路养护任务。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目前由于新生力量的加入以及公路分局配备的养护巡查车,我站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组开展养护作业,分别由站长、记录员各带一组,以老带新,克服养护里程长、傍山路段多,飞石、垮方时有发生的困难,加上稻城亚丁旅游景区的不断开温,游客多,产生大量的白色垃圾,使养护任务不断加重。我站日常开展工作主要任务在5-10月,主要负责边沟、边坡杂草清理,涵洞清理、路肩杂草的铲除,以及垮方落石和白色垃圾的清理,还包括公路的修补灌缝以及标识、标牌、导向标、公里桩、护栏、百米桩的维护等工作,11月至来年4月除了涵洞,水沟结冰的以外,其它工作照常展开,因冬季达登拉山海拔高、冷冻大,还要开展公路除冰工作,保障过往车辆畅通行驶,路面无冰。”站长李红详细介绍了目前站里的工作,他自己现负责达登拉山1814-1827山顶的日常养护任务,他最大的感受是,公路养护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土路变成现在的油路,由之前的以人工养护转变为机械化为主,人员为辅,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道路建设的提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红和站里的同事一起,曾经冒着刺骨的风雪连续奋战,免费为受困人员煮饭做菜下面条,主动把被褥让给最需要的受困人员,而他们自己则吃最简单的快餐面。他们普遍在海拔4400多米的达登拉山上默默奉献了十几个春秋。他们要随时保障交通“生命线”的畅通,扎根高原,以站为家、以路为业,精心养护公路,热情为过往车辆、人员提供无私的救助和服务,以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作风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以甘当“铺路石”的主人翁精神,坚信“只要有道班工人,就没有不通的路”,无怨无悔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默默的践行着平凡路工神圣的职责。
更多“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