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赛,“肿”有“医”靠!42岁罕见肿瘤晚期患者绝处逢生!

“在其他医疗机构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法后,赵先生(化名)的病情依然复杂且难以控制,甚至进入临终关怀治疗,转来时已陷入深度昏迷,看到病人家属那种渴望的眼神,我们觉得应该去救他,拼一下!”

1 深度昏迷命悬一线!绿色通道紧急就诊

我院神经外科的刘劲松副主任医师清楚记得今年7月9号那天赵先生转到急诊时的情况。

“非常危急!腺样囊性癌术后肺、肝、胰腺及脑转移,脑疝,昏迷15余小时,循环功能不稳定,血压极低,甚至出现了颅内高压的晚期症状。” 

医院紧急给赵先生开通绿色通道,迅速将患者送往CT室进行检查,并立即转入ICU。

赵先生确诊的口腔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头颈部的小涎腺和大涎腺中较小的腺体。该肿瘤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尤其容易转移到肺、骨、皮肤和乳腺等部位,颅内转移罕见。

刘劲松副主任医师说,赵先生入院时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全身器官功能低下,重度营养不良,即使手术成功,患者的恢复周期也可能较长。“当时赵先生已经处于肿瘤晚期,全身多个器官都出现转移,同时伴有耐药性肺部感染,治疗前景不容乐观。”

2 有技术有底气!“尽最大努力寻一线生机”

到川肿就诊前的一个多月,赵先生已经出现明显的头晕、晕厥伴喷射性呕吐。辗转多家医院就医,多数都建议放弃治疗,这无疑增加了赵先生及其家人的心理负担,也给刘劲松团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42岁的赵先生是家中独子,看到家属哀求不舍的眼神,神经外科任天剑主任、刘劲松副主任医师团队最终还是决定尽最大努力为患者寻找一线生机!

不放弃的底气源于技术上的自信,团队在颅内肿瘤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加上医院MDT多学科会诊的优势,医院整体的实力保障了实施手术的可能性。

神经外科的李焦明医生说:“我们发现他虽然是腺样囊性癌晚期,但肺部肝部的情况相对稳定、进展不快,这也是我们决定要给他争取生存机会的重要原因,评估认为最致命的就是颅内巨大的肿瘤,给他摘除后,其他部位的转移性病变可以通过后期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进一步控制。”

图片

3 术中突发!团队果断改变策略,赢下生死竞赛!

7月17日,经过ICU徐珊玲主任团队及神经外科刘劲松副主任医师团队的积极救治,终于为患者创造了手术机会!

手术过程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术中团队发现患者颅内的肿瘤直径已经达到了十公分,中线移位两公分,肿瘤血供极其丰富,一碰它就汹涌出血,质地也非常硬韧,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据刘劲松副主任医师介绍,常见的囊实性肿瘤中间有一包囊液,可以像放水一样地放掉它,随后整个肿瘤就塌陷或者缩小了,减小手术难度,为手术争取空间。

而赵先生颅内的肿瘤,体积大、质地坚韧,可以用“搬石头”来形容它的切除过程,释放肿瘤内囊液后,肿瘤并未塌陷或缩小,如果整块切除,无形中手术的难度增加、时间延长、出血明显增加,预后变差。

就在所有人都感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刘劲松主刀医生发现了一线转机!

“如果采取常规的手术措施可能导致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术后苏醒延迟等问题。”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刘劲松医生果断改变了手术策略:决定分块快速切除肿瘤,以减少脑疝压迫时间,保护现有脑功能。

在“步步为营”的手术策略下,团队快速减压、充分止血,以减少出血,力求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同时,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手术全程长达8小时,这个关键的决定,成为了扭转局面的转折点,赢下了这场生死竞赛!

4 ICU的生命守护,终迎重生的喜悦!

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这里成为了新的战场,ICU徐珊玲主任团队的医护人员日夜守候、精心护理。

经过9天的漫长等待,奇迹终于降临。患者的眼皮微微颤动,这个细微的变化如同黎明前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所有人的心。随后的日子里,患者的状况逐渐好转,生命的活力一天天恢复。

当患者终于能够开口说话、自主站立行走,回归生活自理时,整个病房都沸腾了!这一刻,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人性的光辉。

患者家属泪流满面,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你们不仅救活了他,也拯救了我们全家,这份恩情,我们永生难忘。” 

图片

医者仁心

见证了这场生死竞赛的

李焦明、马卫朝医生

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

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

奇迹就有可能发生!”

审核专家

图片

任天剑

门诊一级专家

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周一上午(武侯院区)

图片

刘劲松

门诊三级专家

门诊时间:

周四上午(武侯院区)

图片

马卫朝

博士,主治医师门诊时间:

周二下午(武侯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