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1400张!杭州人超爱这口鲜,不少登山爱好者必点!背后藏着上千年的秘密…

图片

薄如蝉翼,轻似绢纱,这就是享有盛名的东坞山豆腐皮,这张“金衣”已经流传千年,它的成名,离不开一条连接大山与世界的古道——东坞山豆腐皮古道,天一凉快,古道又成了热门打卡地。有人说,“爬完山,来一碗豆腐皮面,太美味了!”今天起,每周六一起走进“乡遇有食”栏目,get大杭州的乡村美食!


从杭州市区出发,往富阳方向驱车约莫一小时,就能在东坞山村的山上,找到一条“豆腐皮”古道。


图片

豆腐皮古道 朱啸尘 摄


它掩隐在山村背后的一片竹林里,起点在大洋坞水库旁。古道两边树木森森,石阶苔迹斑斑,全长约5公里,腿脚快的1个多小时就能走完。沿途山路平缓上升,中段视野开阔,放眼望去,满山苍翠如绿色绒毯一般,向杭州城区伸展。


“一路都是美景!”“徒步体验感拉满!”“爬完山,再来一碗豆腐皮面,太舒服了!”又是一个金秋,依山傍水、曲径通幽的豆腐皮古道再次爆火,成了徒步旅行、亲近乡野的热门打卡地。


千百年来,一条飘满豆香的山路

是村民们营生的出路


富阳方志记载,古道修建于隋唐时期,全长5公里余。古时,若非这条古道的便利,地处峡谷的东坞山村的先民们,他们将绕行20公里,才能抵达进城的第一站——转塘。


图片薄如蝉翼的东坞山豆腐皮


1300多年前,东坞山村的先民,发现了一种现象——在给豆浆加热时,浆汤表面会凝出一层薄片,薄片被撩起风干后,便能成为一张豆腐皮。


这套技艺,成了这个村子的生计来源。来自东坞山村的豆腐皮,源源不断地通过古道运往杭州,久而久之,古道便成了“豆腐皮古道”


图片


81岁的刘苗根是土生土长的东坞山村民,做了一辈子的豆腐皮。“凌晨一点开始磨豆浆,三四点时,听见鸡打鸣,我们就挑起箩筐走山路了。”刘苗根说,几十年前,东坞山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豆腐皮,行情好时两三天就得做一次。


豆腐皮薄薄一张,装满两个箩筐也有三四十斤重。刘苗根13岁时开始跟着父亲走古道。从东坞山出发,他们拾级而上,翻山越岭至转塘、梅家坞,经十里琅珰,再到灵隐一带,全程靠脚。


图片


豆腐皮在灵隐景区一带最受欢迎,他家的豆腐皮颇受素食者们的青睐。到了中午,他囫囵吃下一碗售价8分钱的素面,就和父亲继续一路叫卖,徒步至南星桥。


因为南星桥有农贸集市。傍晚,卖空了豆腐皮的箩筐,正好装上新采购的黄豆和大米。挑回东坞山,到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一天下来,总里程60余公里。


“挑扁担上坡路是颠上去的,箩筐晃动的惯性,能让人省力。”每每讲起小时候走这条豆腐皮古道时,刘苗根就来了劲,“累归累,但进城换到钱,就很开心的。” 


那年月色溶溶,水银般洒在泥路上。树林掩映下,少年刘苗根挑着扁担,点燃干枯的向日葵,让夜幕中有了一团橘色的光。他高高举起,走在队伍前方,为身后的数位村民照亮。噼啪的燃烧声,与虫鸣相和,大家轻轻哼起了小曲儿。


流传千年的豆腐皮

是绝活“三口风”吹出的“金衣”


东坞山豆腐皮皮薄油润、落水不糊,曾是历朝历代的皇家贡品。如今,它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拿到过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名声在外,首先就是豆子要好。


图片


东坞山并不产豆,原料都是来自安徽、江苏一带的黄豆,颗颗饱满,磨出来的豆浆浓度高、滤渣少。磨豆煮豆的水也很重要,“必须用东坞山上的泉水。”刘苗根说,这是东坞豆腐皮出众一大原因。经过浸豆、磨豆、煮浆、过滤等步骤后,就可以上锅撩豆腐皮了。


都说“三口风吹出千年金衣”,东坞山做豆腐皮少不了这“三口风”的绝活


图片


作坊里烟雾缭绕,村民周正高夫妇正在灶台前忙碌,锅内微微沸腾,豆浆表面开始起皱,周正高弯下腰,沿着锅边轻吹第一口风,豆腐皮就初步成型


紧接着,周正高拿起一条两尺长的竹篾条,从锅边将皮揭下、挑起,顺势吹第二口风,豆腐皮就能轻轻贴在两根四五厘米的秸秆上。这一步,保证了豆腐皮舒展圆润。


图片


再吹第“三口风”。周正高挑着豆腐皮一边转圈,一边吹气,豆腐皮微微鼓胀,就像绢纱一样,圆润轻薄。


他乘势用篾条将多余的豆浆刮掉,使其表面白净、皮质更薄。然后就能挂在一片片挂在麻绳上晾晒,等待风干。


图片


一天下来,周正高夫妇两个人、四口锅,能揭出一千三四百张豆腐皮。屋子里飘满豆香,麻绳上满满当当。豆腐皮已经从乳白色渐变成金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好似片片蝉翼,迎风轻拂。“好的豆腐皮十分透亮,透过一排豆腐皮也能看到对面。”周正高说。


千年古道再次热闹

豆腐皮的香味吸引更多游客


如今,藏在山林之间的豆腐皮古道,不再是东坞山村的村民们与外界通商的道路。但此地历史悠久的豆腐皮,让古道保有了这个颇有性格的名字。慕名而来的徒步爱好者,让这里再次热闹起来。


图片


不少登山爱好者从走完环线,就会在东坞山村的农家里点上一份豆腐皮菜肴。采访那天,登山爱好者小余刚走完豆腐皮古道小环线,回到东坞山村,在周正高的农家乐里叫了一份豆腐皮面。“油润不腻,唇齿留香。吃完感觉又有劲了!”


图片


豆腐皮都是周正高自己开的豆腐皮厂产的,村里还有8家豆腐皮厂,“我们家的厂一天2000斤豆腐皮不成问题。”周正高说,虽然大家用上了天然气灶台、烘干机等现代设备,但关键步骤还在坚持手工挑豆腐皮。“机器也能做,但不如人工把握得好,还得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


现在,这个村子的豆腐皮产业,年产值已经爬上了一亿元。


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都是冲着豆腐皮的一口鲜香。除了炸响铃、素烧鹅、素火腿等常见传统名菜,村里还研发了素狮子头、豆腐皮锅巴等创新菜,毛毛二十道菜能摆出一桌豆腐皮宴。


图片


“又到了适合徒步的季节,每个双休日前,预订用餐的客人就会明显增多。”周正高笑着说,龙凤配、素狮子头这些菜还蛮费工夫的,要提前准备。


“你爬山下来累了。在我们村里吃饭,豆腐皮做的菜,管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资料/杭州日报、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富阳区银湖街道

文字/贾凯、蔡怀光 通讯员 童林珏

摄影/朱啸尘、蔡怀光

视频/邱泽楷、俞磊

制图/叶丛、李胜男

编辑/余紫琦

责编/张向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