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甸乡席草寨:绿意盎然中的“同心圆”

  位于文山市红甸回族乡的席草村,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最大的傣族聚居村。盘龙河悠然穿过村寨中间,为这座寨子赋予了灵动与生机。道路两旁繁花似锦,绿树成荫,仿佛步入了一个超脱尘嚣的世外桃源。
图片
  激发内生动力 共筑绿美家园
  踏入席草寨,“小桥流水人家”的怡然自得感扑面而来。塑胶步道、盛开花丛、充满民族风情的泼水广场……这是人居环境深度整治的成果。在这里,责任到人、分段监督、定期清扫的机制,为环境管理划分了清晰的“责任田”。
  “星期五是寨子里的大扫除的日子。”据红甸乡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发秋介绍,每逢周五,村里的党员与群众代表便会并肩作战,团结协作共同守护着绿美家园。
  文山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唐俊洪深知,绿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则是其中的核心。”他介绍,统战、民宗部门通过充分利用网格员的优势,以及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的便利,结合人民政协的院坝协商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让群众坐下来、聊起来,深刻认识到绿美山村建设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围绕建立村规民约、设立红黑榜等制度,构建起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农村治理新机制,统战、民宗部门主动当好政府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坚实桥梁,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的相互了解与深厚友谊,营造出了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图片
  行走在村间道上,偶遇牛车缓缓,赶车的村民车里放着铁锹,随时准备清理牛粪,这一幕场景,正是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真实写照。红甸乡乡长纳伟满脸自豪地介绍,现在村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连随手扔一张纸屑的情况都不会发生了。这样的场景在席草寨已成为常态,村民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搭建沟通平台 促进民族团结
  每年泼水节,席草寨的泼水广场都会汇聚成欢乐的海洋,傣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迎接八方来客,连同其他民族群众共同载歌载舞、庆祝节日。广场搭建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分享着生活的喜悦与希望。
  “我为你们唱一首歌吧!”参加村里文艺队的一位村民,主动献上了一首傣语版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声中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首傣语版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翻译并传唱的,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在傣族群众中流传,其他少数民族村民也会加入一同演唱,共同用歌声表达对党的热爱与感激。”唐俊洪自豪地向记者说。“而且不管其他民族举办什么传统活动,我们也都会积极参与的。”傣族村民接过话头告诉记者。整个席草寨展现出跨越民族界限的深厚情谊与团结精神。
图片
村民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唐俊洪介绍,文化交流是统战、民宗部门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民族节庆、文艺演出、手工艺展示等,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统筹部门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
  在席草寨有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是村民们在自家房前屋后精心打造出一片片小花园、小菜园,萌态可掬的多肉植物、饱满鲜艳的瓜果蔬菜,美化了环境,也悄然兴起了庭院经济的新风尚。赶街日里,村民们带着自家的“成果”去售卖,庭院经济的小火花,照亮了经济增收的道路。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席草寨不仅环境焕然一新,更迎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稻田养鱼、垂钓中心、荸荠种植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企业的入驻更是为当地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企业+种植大户+散户”的共赢发展模式,为席草寨的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图片
  唐俊洪表示,通过“大联合、大团结”的战略布局,统战部门充分发挥工商联和非公经济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难题提供了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跨越非公经济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合,正是大联合大团结精神的深刻诠释,为席草寨乃至更广泛地区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信心。
  如今的席草寨,村民们不仅住上了环境优美的小院,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钱包鼓了,日子甜了,幸福感与满意度显著提升。“住在这里,看着村里那么漂亮,心里非常‘滑刷’(舒坦)!”席草村村民的喜悦溢于言表。
  席草寨,这个曾经需要依靠编草席兑粮糊口的小村落,如今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演奏着一曲绿意盎然中的幸福乐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