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乐|2024年9月音乐分享

图片

第一则:9月5日,来自程璧改编自北岛诗歌的民谣作品《一切》。

平行四边形合力(恩格斯)·单向度(马尔库塞)·共和(毛泽东)·长征(崔健)·等待(Beyond)。

图片

第二则:9月7日,来自上海昆剧院的知名演员沈昳丽老师为新编昆剧《琵琶行》演唱的同名主题曲。

沈昳丽老师(我习惯称她为“沈姐”)跟郑大圣导演是业内知名的影戏艺术伉俪。而今晚在上海迎来全国首演的这部《琵琶行》,正是郑大圣执导、沈昳丽主演;如果考虑到这一版《琵琶行》,恰恰是在大圣已故的母亲黄蜀芹老师多年前的那版《琵琶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话,那么这版《琵琶行》,跟鱼翁去年编著出版的《一个家族的电影史》一般,都是体现这一三代影戏世家艺术传承的代表性作品载体。

据个人判断,黄蜀芹导演版本《琵琶行》里的琵琶女,是可以跟她的代表性影视作品里的裴艳玲、潘玉良、女中学生等,构成一个联动而各有异同的人物角色体系的。这些人物,是理解黄导“自发”而可能尚未完全“自为”的女性主义艺术表达的核心所在。

而到了这版《琵琶行》里,从这首主题曲的演绎来看,大圣借由《琵琶行》原作者白居易、来表达的自己多年来在主流体制场域与独立作者创作之间的腾挪与平衡,沈姐在杨贵妃、杜丽娘等女性戏曲角色的演绎之后,为琵琶女这个古代女性人物注入的现代语境思考,应该是这部戏的重要看点。

主题曲里,沈姐、黎安的昆曲念白,跟沈姐以现代流行唱法演绎的歌曲主体之间,本身就构成一种大圣惯用的“间离”式戏剧效应。这或许是大圣和沈姐用自己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向大圣外公黄佐临先生提出的“写意戏剧观”致敬。

由此,我们在戏曲舞台上,看到的是演员沈昳丽和黎安,感受到的是唐人琵琶女和白居易,而以清晰普通话吐词歌唱的“另一个”沈昳丽,则仿佛幕后导演郑大圣的注视与评述,也仿佛每一个感受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里悲欢共鸣的台下观众与如你我一般的世人。

图片

第三则:9月17日,来自蓑翁在上海最好的朋友(可能没有之一)许佩佩的最新民谣作品《游子》,如同《游人间》《萤火》等她的过往作品一般,再次深深击中并治愈“尘垢满身”如我的灵魂。

何惧“孤云游”,小幸“断瓦留”,笑看“流水四方不绝”。

跟每一位身处彷徨、痛苦、愤懑与绝望中的友人与“同行者”共勉。

第四则:9月23日,来再次推荐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队演绎的清华老校歌,以纪念昨晚跟由清华南京校友组成的乐队的第一次排练。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接触与合作,足以让我对这些优秀的清华年轻校友,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土木工程专业的王靖翔校友的默默服务与细致筹划,来自MBA的许畅校友超强的唱功与稳定的舞台表现力,来自经管学院的金檀顺子校友的微笑示人与勤勉付出,因出差而未到场的刘文利校友对乐队新成员的诚挚欢迎与礼貌尊重——每一位新朋友的点滴言行,或许或多或少都是清华精神与清华文化的生动演绎。

在昨晚的排练中,我清晰感受到的,是清华校友的协作、友爱与集体优先精神,是角色付出大于个人表现的团队意识,是即便默不作声、也要做好分内之事的慎独精神。这一切,跟这首老校歌里的清华精神与思想文化遗产、跟合唱队在演绎这首歌时的各司其职与合力彰显,都是一脉相通的。

清晨起床,就第一时间看到刚刚加入的乐队微信群里,金檀顺子校友关于要精益求精练好每一首歌的提议。这让我想起昨晚添加某一位清华校友微信时,瞬间映入眼帘的个人微信签名档里的文字——“但求精进,无问西东”。那些伟大的文化传统,那些代代传承的精神内核,就体现在每一位普通校友的日常信念与言行实践之中。用北大校友卢新宁学姐的话来说,就是“你站立处,便是中国;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由此,我也能直观地对北大与清华联合之后而成的西南联大的文化交融的“化学反应”,产生更浓厚的研究兴趣与创作冲动。期待这次跟清华南京校友乐队的联手,能用或五年、或十年的时间,打磨出一张原创民谣概念专辑——《西南联大》。

在如此秋高气爽的清晨,为这样一个全新的伟大梦想,而稳步启航与继续努力。

图片

第五则:9月24日,来自去年小鱼住院时、支撑我度过那些“至暗时刻”的最重要的一首音乐——《萤火》,出自上海民谣好友许佩佩。我今年6月1日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办的民谣唱谈会(鱼翁结婚八周年)上,也曾经翻唱过(相关短视频见“小鱼与蓑翁”视频号)。

无论命运几何,愿我们都能如萤火虫一般,绽放生命的同时,照亮他人,照亮我们周边“力所能及”的“微小”环境。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