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紫薇花

紫禁城里紫薇花

故宫又名紫禁城,曾为明清皇帝执政与生活的场所,现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夏秋时期,公众进入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部分区域有紫薇树(图1-2)。其树皮平滑略带灰色,树干受触动后易产生“挠痒痒”般晃动,树枝的花序造型优美,枝头的花瓣繁密、花色迷人。在夏秋少花的季节,紫薇竞相绽放,以独特的魅力引人注目。不仅如此,紫薇花与紫微星、紫禁城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

图片

1 故宫御花园里的紫薇花

图片

2 故宫珍宝馆北门外的红薇花

紫薇树俗称“痒痒树”。当人用手轻轻抚摸树干时,树上部的枝梢、叶片和花会立刻轻轻摇曳摆动,如同微风吹拂,又犹如被人搔了胳肢窝后痒得抖动一般。研究表明:其科学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紫薇的重量分布与普通乔木或灌木植物不同,后者的树干是下粗上细,重心偏低;紫薇的树干则是上下粗细近似相同,重心偏高,有“头重脚轻”之感;这使得紫薇树干的上部被触动后,容易因重心偏移产生侧向振动,且振动通过枝干传到其他部位,从而引起枝、花、叶的轻微晃动。另一方面,紫薇的树皮光滑,树干厚度较薄,部分品种不具有韧皮纤维厚壁细胞;这使得外界产生的刺激信号,在枝干传递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很小,因而紫薇很快出现“痒痒”现象。相应的,古人对紫薇的这种特性颇感兴趣。如宋代董嗣杲的《紫微花》载:“何从借取麻姑爪,莫厌爬搔此树频”。

紫薇花的花序、花瓣、花色均展示出视觉之美。紫薇花的花序特点为:花轴较长,不分枝,多朵小花自下而上依次着生于花轴上,自下而上开放。花序形如圆锥,凸显造型之美。紫薇花属于离瓣花,花瓣相互分离。每朵花包括6片花瓣,每片花瓣犹如丝绢折叠成的独立小花,簇拥着金黄色的花蕊。尽管花瓣略有皱褶,但其轻柔而细腻,不失高雅之美。每个花瓣下端形成细细的长柄,与花托相连,植物学上称之为“爪”。紫薇可包括紫薇、红薇、银薇、翠薇等品种,花色亦较为丰富,因而又呈现色彩之美。不仅如此,紫薇从初夏一直可以开到晚秋,俗称“百日红”。从酷暑到寒秋,紫薇点缀着壮美的紫禁城,为宫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紫薇花与紫微星密切相关。“紫微星”是古人对北极星的称呼,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古人经过长期的观测,认为紫微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为天帝的居所,并称为“紫微宫”其真实原因在于: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紫薇花与紫微星相关联的记载,较早的可见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书中载:西晋时期,民间园圃杂草滋生、狐狸兔子频频出没;朝中官员认为此象出现,是因为触犯天宫中的紫微星,如不制止,都城洛阳很可能被毁;于是皇帝下令在全国园林中广栽紫薇花,以“压制”这种不祥之兆。宋代刘敞在《答黄寺丞紫薇五言》中,称紫薇“名与星垣同”、“应是天上花”,亦反映古人对紫薇花、紫微星的理解。

紫薇花又与古代宫廷官职密切相关。唐代的中书省设在皇宫内,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主官为中书令唐玄宗开元时期,中书省曾改名为“紫微省”。相应的,唐代宫中广植紫薇花。明代周祈在《名义考》中分析认为:中书令掌佐天子执政,与天宫中藩臣匡卫”之星功能相似,因而作此改名。所谓“藩臣匡卫”,即古人认为紫微宫周边有星星环绕,它们被视为藩臣,‌用于护卫(匡卫)天帝的安全。唐代诗人杜牧曾在中书省任中书舍人,掌传宣诏命。因此,他又被称为“紫薇舍人”、“杜紫薇”。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有时将“紫薇”与“紫微”混用。

紫薇花还与紫禁城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紫禁城的命名、布局均与紫微星(北极星)密切相关。从命名角度而言,“紫禁城”是故宫的别称,其名称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古代帝王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自比为“天子”。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微宫”,那么帝王在人间的住所“紫禁城”。而从布局角度而言,紫禁城的布局与紫微星亦密切相关。按照我国古代星象理论,紫微星为天帝居所,位于天宫中的紫微垣区域,而紫微垣主由十五颗星沿着东西向排列组成;与之相对应,紫禁城的内廷区域为皇帝居所,主要由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合计十五座宫殿,亦沿东西向排列组成。此外,“紫禁城”是明清皇宫的代言词,而紫薇花为宫中广载之花,因而紫薇花与紫禁城有着文化相似性。

综上不难发现,紫禁城里夏秋盛开的紫薇花,不仅是紫禁城里的特色植物景观,而且丰富了紫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科技日报》202496日第8版刊载,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