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顾清扬:“美国政客要‘舍得’,思想不能停留在过去”

图片

顾清扬认为美国政客应该要“舍得”,即放弃一些权利和利益,共同应对挑战,其全球影响力才能持续。这为解决中美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王瑭琳/摄)

2024年9月上旬,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是新加坡新总理黄循财接班李显龙后,新加坡外长首次访华,引发外界关注。

在北京,维文与王毅在会谈前微笑握手,并互以“好朋友、老朋友”称呼。他说,新中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独特的、非常密切”的关系。新加坡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展开合作,共同完成了许多项目。

“早期的交流多以中国官员赴新加坡学习为主,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新加坡也开始向中国学习经验。这种双向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国合作,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

顾清扬还强调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他表示,美国政客应该要“舍得”,即放弃一些权利和利益,共同应对挑战,其全球影响力才能持续。这为解决中美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谈及其就职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时,顾清扬认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开拓了学生的全球视野,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广泛的联系,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朋友。”

“美国政客的思想不能停留在过去”

南方周末:中美关系是公共政策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怎么看待如今的中美关系?

顾清扬:中美关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问题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正面临着全球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许多国家正在快速发展并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尤其是中国,这使得美国感到了危机和挑战,这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

中美关系最重要的解决方式,仍然是双方采取共赢和互补的策略。

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对弱小,美国则独树一帜,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的国家。在那个时代,美国享有相对有利的霸权地位。可世界在变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在对全球治理体系产生重要影响。这个体系变化的主要趋势是采取更加协商和多元的方式,而非以往的霸权体系。

“有舍才有得”,这句中国古语提醒我们,世界不需要新的冷战或热战,而是需要发展和美好生活。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和摆脱贫困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不是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危机,即使是发达国家如欧洲和美国也难以独自应对,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全球携手合作。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大国之间的彼此理解、交流和沟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这是世界唯一可行的道路,通过发挥互补作用,共同合作。美国只有与中国等国家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全球影响力才能持续。否则,美国的世界影响力会快速下降。美国不能仅仅以“美国优先”作为其价值取向,要拥抱全球合作,共同发展,这是找到解决方案的关键。

南方周末:你刚才说了一个关键词——“舍得”。

顾清扬:美国需要深刻理解“舍与得”的哲理,这不仅是一种文化智慧,也是国际关系中的实用策略。当前,美国政界虽然意识到了国家面临的挑战,但他们的思想和应对措施似乎仍停留在过去,试图维系过去美国独霸的国际地位。然而,随着全球力量格局的演变,这种单极思维已不再适应新的国际现实。

发展中国家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世界格局的重大转变。随着全球力量多极化,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全球合作成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唯一可行途径,而非依赖于单一国家的霸权。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要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更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中。

南方周末:你所接触的美国学者中,他们对中美关系的态度是什么?

顾清扬:作为学者,我们的任务是保持客观、平衡和中立,不能单从一方的利益出发,而应考虑双方乃至全球的利益。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需要放下自己的包袱,坦诚、客观地看待问题和矛盾,从双方的利益出发,这样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中美两国仍处于相互对立的较量过程中,虽然也有沟通,但短期内难以看到理想的解决方案。双方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存在大的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力的较量,可能会提升彼此对对方根本利益和原则立场的了解,促使双方重新思考甚至重新确认自己的定位。

长远来看,中美关系还是有望走向一个乐观的局面。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具有超级影响力的大国,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核武器、恐怖主义、全球公共卫生、产业链和金融安全等诸多挑战,这些挑战需要中美合作才能有望解决。

短期内,政治周期和政治人物可能会对全球走向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从长远来看,人类对和平与合作的共同追求是不变的,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我坚信,人类终将选择携手合作的道路。关键在于,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需要持续的对话和深入的相互理解,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协商,明确各自的利益诉求,才能找到通往和谐共存的正确航向。

“中国经验也值得新加坡学习”

南方周末:2025年中国与新加坡将迎来建交35周年,回顾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顾清扬:我在新加坡已经生活了30年,目睹了中新两国在经贸合作、人才交流以及教育合作方面的巨大变化。教育交流尤为显著,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早期我们非常注重干部培训,这种培训最初是单向的,主要是中国官员来新加坡学习。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科技创新、国际化进程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经验值得全球关注,也值得新加坡学习。

现在的交流是双向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正强调产业升级,尤其是科技引领的产业升级和智能生产力的提升。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在将科技研发成果带到中国。我们在中国设立了四个研究院,包括苏州、重庆、福州和广州,将研究成果在中国转化,并作为人才培养的平台,结合当地问题进行科研攻关。

这种教育交流满足了双方的比较优势,为双方带来了更大的利益。且两国在科研经费申请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机制。这些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前景非常广阔。

南方周末:中新两国学者的合作,会提供哪些具体的支持措施,能否举例说明?

顾清扬:新加坡的不少公务员和高级公务员曾在中国大学学习过,同时中国也派遣了许多干部到新加坡进行交流。两国政府对此都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此外,双方领导人经常参与高层论坛和智库讨论,通过各种交流形式进行沟通,这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个合作领域是科研项目的申请。两国都鼓励学者们共同申请科研经费,以便在重大科技项目上取得突破。这包括一些前沿科技领域。

这样的合作不仅加深了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也为双方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南方周末:这是一种互动关系,比较频密。

顾清扬:以前,新加坡的高级公务员主要选择在欧美国家进行学习,但现在,他们也把中国作为一个新的学习基地。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新加坡将中新之间的人员交流视为两国友好发展和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随着人员交流的频繁,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共同学习的经历也越来越多。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对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这种人员交流的加强,对于促进两国的长期合作和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显著特点是高度的国际化,学院的师资来自不同的国家,也拥有来自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学生,这使得学习环境非常多元化,不局限于单一国家的视野。(王瑭琳/摄)

新加坡是“最佳的政策实验场”

南方周末:加强亚太地区学者之间的交流,你有什么建议?

顾清扬:学者是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柱,也是文明创新的核心力量。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极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各国学者需要超越自身的局限,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视角讨论问题,应该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眼于全球发展,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过去,我们可能擅长于从本国的知识体系中寻找答案,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当我们集聚一堂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对方的视角和全球的利益。只有这样,学术交流圈才能不断扩大,交流的成果才能真正开花结果,结出硕果。

国际学术交流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旨在寻求共识,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我们不仅可以共同推动学术进步,还能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南方周末:新加坡的学者如何将研究与新加坡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顾清扬:我们把新加坡放在东盟、亚洲乃至全球发展的背景中来观察。新加坡与其他国家在政策上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从整个区域的发展中汲取营养,促进新加坡的发展。我们还会观察和研究新加坡的发展,思考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新加坡在公共政策的创新与探索方面堪称典范。因此,对于希望深入学习公共政策的人士来说,新加坡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被誉为“最佳的政策实验场所”。它不仅将西方和东方管理实践融合在一起,还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创新。

新中两国之间如何在多个维度上搭建交流的平台,实现互学互鉴,同时将新加坡的一些政策成功案例在中国进行借鉴和应用,这对两国的公共政策学者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学习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南方周末: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非常注重国际化,有哪些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顾清扬:学院显著特点是高度的国际化,学院的师资来自不同的国家,也拥有来自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学生,这使得学习环境非常多元化,不局限于单一国家的视野。我们致力于将世界各地的学生、学者和思想源流汇聚在一起,创造一个生动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来自新加坡、东盟其他国家、中国、南亚次大陆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生比重大体相当,这样的分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学习环境。

全球化的今天,年轻学子们必须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汇集全世界最优秀的发展实践。通过这样的国际化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掌握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方周末:的角度看来,新加坡的教育还哪些可突破的地方?

顾清扬:新加坡教育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球包括新加坡在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老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当前的教育可能存在一些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亚洲式教育模式,这是学院可以改进的地方。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现在的学生,不仅在新加坡,全球的学生都倾向于个人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能力提升。但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更高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高度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网络时代,我们也需要将学生吸引到现实世界中,让他们更加关注周围的发展,包括国家、社区的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

综合以上,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南方周末记者毛淑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