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迈出“航母战力”第一步

图片

图片

对日本海上自卫队来说,2021年是真正的“航母年”,从2020年3月在横滨日本联合造船厂开始的直升机驱逐舰(即准航母)“出云”号完成第一阶段改装,正式接受美国海军陆战队F-35固定翼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进出,迈出二战后日本获得航母发展契机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正在执行的日本“五年中期防卫计划”涉及新购45架美制F-35战斗机,其中18架正是F-35B,未来还将追加到42架的规模,为了减少外界关于日本“不得拥有航母”的争议,日本防卫省强调F-35B不会成为“出云”级的固定编制,而会在西南诸岛机动部署,成为“多域防卫力量”的一环。这番遮遮掩掩的背后,实际是日本试图同正在崛起的中国海上力量进行“特定维度的抗衡”,尤其强化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一旦“有事时”配合美军进行高强度的海空争夺战。

制海舰沉浮

舰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源于美国海军在1950年提出的“船队战斗机”(Convoy Fighter)概念,也就是把飞机以垂直姿态起降模式部署诸如自由轮一类的运输船上,快速形成海空突击集群。该计划在1953年推广到航母平台上,还融入常规起降战机的部署,利用较短的起飞准备时间缩短反应时间。由于当时的喷气发动机推重比不足,选择了同轴反转螺旋桨的XFV-1进行评估,但在苏联轰炸机进入喷气时代后,该计划就因为飞行速度和高度不够而被抛弃。美国海军在1956年又启动喷气版短距起降战机的研究,并与联邦德国(西德)的VAK-191陆基垂直起降战斗机计划讨论合作,但仍因经费被巡航导弹计划抢走而中断。

1970年,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朱姆沃尔特再度提出采购短距起降战机部署到“制海舰”(SCS)的想法,理由是苏联核潜艇在质与量上大幅提高,美国和北约已无法用水下声呐基阵与反潜机舰在格陵兰-冰岛-英国拦截线(GIUK)将其挡住,必须回归二战船队护航战术,而美国重型航母编队难以达到15支以上,可现实却有20多条跨大西洋航线需要保护。制海舰属于搭载12~14架直升机与3~6架短距起降战机的小型航母,排水量缩小到1.4~2万吨,使采购和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可与廉价的“佩里”级护卫舰组成低档航母作战群去保护船队。另一方面,针对优先度较低的地中海或是第三世界热点水域,低档航母也可顶替重型航母,到场展现美国威慑能力。

短距起降战机的作用,是在预警直升机引导下拦截100海里外的空中目标。虽然苏联有多种轰炸机改装的反舰导弹载机,能攻击数千海里外的船队,却没有一种远程战机能为其提供全程护航,因此少量喷气战机就足以击溃导弹载机的反舰行动。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已向英国采购“鹞”式短距起降战机作为近距支援之用,并在1972年部署到“关岛”号直升机运输舰(LPH-9)论证“制海舰”概念。但美国海军认为其速度太慢,不足以在反舰导弹载机发射前加以拦截,仍要求美国公司进行超音速短距起降战机的研发。

赢得合同的是罗克韦尔XFV12试验机,采用颠覆性的推力增强机翼设计,不料在全尺寸样机垂直起降实验中发现,其空中悬停性能不如预期,项目被迫下马。而制海舰的命运也不好,在美国海军内部“核动力派”与“常规起降战机派”的夹击下,国会拒绝提供预算,主要理由是制海舰的吨位与装甲防护不足以承受大型反舰导弹攻击,至于反潜护航的缺口,可通过重型航母搭载更多反潜直升机来弥补。不过制海舰设计图在结合英国滑跃起飞甲板后,倒是飘洋过海到了西班牙,化身为该国独具特色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号轻型航母。

“无敌”航母一度风靡

作为航母首创国,英国在二战后仍努力维持常规起降型“舰队航母”(FleetCarrier)的发展,无奈国力大不如前,20世纪60年代启动的CVA-01攻击型航母就退而求其次,打算采用P.1154超音速短距起降战斗机为舰载航空兵主力,通过皇家海空军共享同型战机来节省研发经费,就跟当年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一样。然而,皇家海军舰队防空需求与皇家空军低空突击需求向来南辕北辙,加上垂直起降难度又比F-111可变后掠翼更大,最终没有获得任何一个军种的欣赏。

1968年,英国工党政府采取“一了百了”的财政解脱政策,宣布放弃“苏伊士以东”的防务,英军全面放弃在远东、中东的军事基地,而CVA-01航母也跟着被取消。然而,英国在北大西洋仍需承担北约组织分配的防务,航母需要承担这样的角色:搭载“海王”直升机猎杀苏联潜艇或保护船队;搭载运输直升机,支持海上登陆挪威,抵御苏联可能的地面入侵;拥有较大的指挥室以容纳舰队参谋人员,充当指挥旗舰。有意思的是,为避免触碰工党政客视航母为“侵略图腾”的敏感神经,有段时间,皇家海军都小心翼翼地把论证中的未来航母叫作“指挥巡洋舰”(CommandCruiser)。

到20世纪70年代初,皇家海军大致形成了与美国制海舰概念类似的直升机航母方案,并保留“鹞”式机上舰的空间。当时皇家空军已采购早期型“鹞”式作为轻型攻击机使用,它不需任何转换,就能上舰服役,可支援登陆部队进行低强度“刺探任务”(包括攻击与侦察)。随后,海军决定发展自己的“海鹞”式舰载机,通过安装雷达以取得基本的全天候拦截能力,除了搜索船只外,也能拦截企图捕捉船队位置的苏联慢速反潜巡逻机(如伊尔-38、图-142),就像英国人在二战中拦截德国Fw200“秃鹰”式侦察轰炸机的的“海火”式舰载机一样。

1973年,在英国维克斯造船厂开工的这种新航母称为“无敌”级,可搭载22架直升机或“海鹞”式固定翼机,外加960名全副武装的登陆兵。由于排水量仅2.2万吨,加上舰艏要安装“海标枪”舰空导弹(后未落实),飞行甲板仅有170米长,于是发展了独特的滑跃技术,使“海鹞”式能安全起飞。然而,随着苏联反舰武器的进步,英国舆论纷纷攻击这种“大型舰艇”的生存性,保守党政府于是在1981年宣布将三艘“无敌”级的第一艘卖给澳大利亚以筹措经费,采购生存力较高的核潜艇。没想到次年爆发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一号舰“无敌”号有机会发挥原始设计目的,带领英国特混舰队从阿根廷手里夺回马岛。战后,皇家海军得以保留全部“无敌”级航母,也开始研究如何改进“海鹞”式,以应付更险峻的北大西洋战场。主要手段是换装具备俯视俯射能力的“蓝狐”雷达,并能使用美国AIM-120中距空空导弹,通过探测范围与导弹射程的提升,“海鹞”式不但能拦截超音速目标,而且防空范围从1134平方千米扩展到17203平方千米,与常规起降舰载机相差无几。

受英国影响,意大利也在1974年建造“加里波底”号轻型全通甲板航母,以取代老旧的直升机巡洋舰,他们还有样学样地在建造过程中加入了滑跃甲板。但由于意大利法律禁止空军以外军种操作固定翼机,意大利海军直到1989年通过修法才得以采购美制“海鹞”II式来装备航母。印度则是在1979年订购英国生产的“海鹞”式,来取代早年的英制“海鹰”式常规起降舰载机,部署到从英国买来的二手航母“维克兰特”号和“维拉特”号上,是少见拿短距起降战机直接取代常规起降战机的例子。

“闪电航母”

回到美国,1974年接替朱姆沃尔特的美国新任海军作战部长詹姆斯·L·霍洛韦三世又提出“短距起降支援舰”概念,大体与制海舰雷同,但舰体放大到满足H-53“超级种马”系列重型直升机起降的程度,这不但延伸海军直升机群的作战范围,也能投送更多的兵力兵器,以支持两栖作战。然而,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在筹建能搭载“海鹞”式舰载机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除了有全通甲板,还有让登陆艇出入的坞舱,操作灵活性更大,但代价是排水量高达4万吨,已达到中型航母水平。

“塔拉瓦”级一般只搭载6架“海鹞”式,支援深入内陆的两栖机降部队。但在1981年地中海演习中,“拿骚”号(LHA4)曾将大部分直升机撤下来,以容纳20架“海鹞”式,展现其转换为短距起降航母的灵活性,后继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进一步加大弹库,以满足载弹量大了两倍的“海鹞”II式。

1990年,美国还拉上意大利与西班牙合资,推出“海鹞”II+方案,在机鼻处换装从F/A-18换下来的APG-65雷达,不但拥有超视距空战能力,也强化了全天候对地打击能力。1990年代,美国海军与陆战队也开始“远征打击群”(ESG)的混合编组,让2~3艘宙斯盾舰与3艘大型两栖舰一同作战,宙斯盾舰提供防空、反潜、反舰与攻陆能力,“海鹞”式则提供跨地平线防空与打击能力,等同小型航母打击群。这使得12艘两栖攻击舰可组成12支小型打击群来辅助12支重型航母打击群,实现了朱姆沃尔特当年的低档航母梦想。

而在F-35B服役后,两栖攻击舰的攻击火力更不可忽视。一方面是F-35B拥有短距起降机梦寐以求的超音速性能,航程与载荷也不亚于F/A-18中型舰载机;另一方面则是其信息融合与隐形性能比常规起降舰载机还强。这意味着F-35B已不再是支援用的攻击机,而是能“首战首攻”的主力。于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又启动了“闪电航母”概念:将机库塞满16架F-35B与4架兼具空中加油功能的“鱼鹰”旋翼机,产生的威慑效果已不亚于别国中型航母。

为了充分发挥F-35B的威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已发展“大甲板”的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美利坚”级,最多可搭载20~23架F-35B,并取消坞舱来换取大出两倍的油库。不过,陆战队对取消坞舱仍缺乏安全感,因此第三艘开始会恢复坞舱,但通过空间重新配置来维持相同的搭载机数。

图片

“出云”航母化?

聚焦到日本“出云”级,它在设计阶段就囊括了反潜航母与兵力投送任务,2010年,首舰“出云”号动工,2015年3月服役,二号舰“加贺”号于2017年3月服役。“出云”级重视航空兵运用,标准排水量达到19950吨,飞行甲板长度为245米,宽度38米,机库长145米,宽21米,高7.2米,都与英国“无敌”级很像,吨位也相当,要转换为短距起降航母可谓举手之劳。日本海上自卫队在2017年4月要求“出云”级建造商日本海事联合公司研究“出云”级起降F-35B的可能性,执政的自民党也在2018年3月将“出云”级改造计划纳入中期防卫计划中,并在12月与执政伙伴公明党达成协议。

“出云”级有两部30吨级升降机,舰岛前部升降机长20米,宽13米,后部升降机长15米,宽14米,而且位置放在舷侧,使用灵活性更大。对照同样使用F-35B的意大利海军“加富尔公爵”号轻型航母,满载排水量为27535吨,飞行甲板全长不过220米,虽然“加富尔公爵”号舰艏甲板安装12度滑跃跳板,但“出云”级的飞行甲板长度更长,完全满足F-35B正常起飞的需要。据日本《世界舰船》披露,“出云”级的机库与升降机已考虑过F-35B的大小与重量,主要修改将是强化飞行甲板,以承受F-35B比“海鹞”式多出一倍的推力与较高的温度。更换的第一步,是将现有耐热防滑涂层全部清除,露出钢制甲板。然后,为了让新涂层牢牢附着在甲板上,要将钢制甲板上层进行粗糙化处理,就像把两块胶皮粘结起来,要在粘合面上锉出毛茬一样。由于燃气温度太高,为减少通过涂层的热量,耐热涂层不能太薄。要在245米长、38米宽的甲板铺设厚度均匀的防热涂层是很困难的事情。此外,甲板上还有大量系留环,它们要暴露在外,它们的防热处理也是难题。此外,“出云”级的甲板形状也不太好,为便于舰载机起飞,美国两栖攻击舰采用长方形飞行甲板,舰艏和舰艉甲板宽度相同,而“出云”级的舰艏是收窄的,让飞机滑跑距离受到很大影响。由于舰艏下方设有大型船锚,如果要改变舰艏形状,工程量相当大。同时,“出云”号舰艏右侧设有“拉姆”近程舰空导弹系统,若改成飞行甲板,这里的改动也很大。

与美军习惯将飞机系留在甲板上不同,海自原则上不允许将飞机留在甲板上,都要放在机库内。“出云”级机库可容纳10架F-35B,但机库内至少要留出两架的空间,以便飞机移动。同时,机库后方还要留出一部分面积,作为飞机整备区。影响“出云”级载机量的还有一个问题。作为舰队反潜核心,需要搭载多架反潜机,以弥补通用驱逐舰的载机空缺。此外,运输、救生也需要多用途直升机。因此,“出云”级上必须搭载几架直升机,继而占据机库空间,影响F-35B载机量。即使“出云”级只作为F-35B的起降训练舰,海上补给点,对舰内设备的改动仍然很大。需要增加很多设备,原有的很多舱室都要重新改造。

作为F-35B的补给点,需要连续给多架飞机补充燃油和弹药,舰上就要大量装载它们,光装载这些东西,对于“出云”级就是大麻烦。和直升机相比,F-35B油箱太大了,这使得原有供直升机用的燃料舱根本不够用,必须调整“出云”级舰上主燃料舱内的舰用燃料和航空燃料比例。但“出云”级在设计时就出于提高生存力考虑,将燃料舱设在水线之下,这种设计便于海上补给,生存性好,也造成燃料舱距离飞行甲板较远,要穿过多层甲板,改动工作相当大。此外,喷气机燃料的性质与直升机燃料相差较大,现有管路都得更换。

与燃料相比,弹药问题更麻烦。“出云”级原来搭载的直升机主要使用深水炸弹和反潜鱼雷,而F-35B需要搭载空对空、空对面导弹,存储条件和安放方式都截然不同,这必须新设弹药库。不过,“出云”级机库前后各有一个地勤车库,完全可以隔出一部分空间作为F-35B的弹药库。不过,将车库改为弹药库的工程相当大,需要换装全新消防、排水和温度控制系统。何况开辟新弹药库后,还要加装新的弹药升降机,改造工程量进一步加大。

除了设备问题,还有人员问题。依照现行日本自卫队分配,F-35B将全部配备给空自,需要时才登上“出云”级,供海自使用,这就造成负责F-35B维护的地勤人员全部是空自的,当F-35B上舰后,舰上将增加大批编外人员,必须增设地勤人员准备室、备件器材仓库等舱室。这需要对现有舱室进行改造。由于新加入的人员工作需求与原舰上人员不同,居住区需要重新规划,估计要征用“出云”级上能容纳500人的乘员舱室,还可能会对士官寝室和科员居住区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F-35B归空自,使得指挥系统变得非常复杂。飞机起降、空中引导都由空自人员负责,降落后,在舱面、舱内的运动则要由海自人员负责,不同部队的相互协调将是一个大问题。

F-35B可以通过美国“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系统”引导宙斯盾舰的“标准”SM-6舰空导弹攻击视距外目标,从而扩大舰队防空圈。然而“出云”级的协同交战能力达不到要求,如果想作到这一点,还需要对舰内电子系统大规模改造。

事实上,为容纳F-35B,“出云”级需要不小的改装,而搭载机数可能小于10架。因此,日本宣称F-35B不会成为“出云”级的固定编制,可能是出自于现实考虑。其F-35B机群将仿效英国“无敌”级的早期概念,编制在航空自卫队中,根据任务需求机动部署到西南诸岛机场或“出云”级上,将“出云”级当作攻击或撤退的跳板,而非基地。这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分布式短距起降作战”概念相似,即利用大量浮动与野战基地分散被导弹摧毁的风险,而“出云”级在日美安保架构下也成为美军F-35B的后备基地。

另外,日本已采购的“鱼鹰”旋翼机,未来可跟随美国海军陆战队加入为F-35B空中加油的行列。但要充分发挥42架F-35B的威力,日本仍将在未来建造更大的真正航母,以容纳更大的机库、油库与弹库,如同英国建造6.5万吨“伊丽莎白女王”级重型航母来取代“无敌”级一般。日本还缺少预警直升机,得依靠陆地起飞的E-2C、E-767固定翼预警机提供远程预警,但日本要想解决,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届时很可能建立起真正的“闪电航母打击群”。

日本如何培养F-35B飞行员?

“出云”级搭载F-35B后,使海自舰队拥有固定翼战斗机,可以提供一定的伴随航空兵力。但如果真要实现,还需要人员、技术、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

日本引进F-35B后,飞行员培养将是大问题。由于编制上交给航空自卫队使用,空自战斗机飞行员训练大致由静浜基地的第11飞行教育团和防府北基地的第12飞行教育团使用富士T-7初级教练机进行初级飞行训练。然后,芦屋基地的第13飞行教育团使用川崎T-4中级教练机进行前期基本训练,然后再到浜松基地的第1航空团进行后期训练,最后直接使用战斗机训练。战斗机训练课程由新田原基地飞行教育航空队第23飞行队的F-15和松岛基地第4航空团第21飞行队的F-2战斗机执行。

直接使用第一线战斗机进行训练,减少了使用高级教练机之后的适应性改装,缩短了训练时间。而且在训练中直接决定了飞行员的未来部署,将来使用F-15的直接去第23飞行队,使用F-2的直接去第21飞行队。从开始初级训练开始,到进入一线部队执行作战值班任务,空自飞行员训练周期约为30个月。仅就使用T-7教练机的初级训练相比,海自需要8个月,空自只要6个月,节约两个月的时间。因此,海自在训练F-35B飞行员时,可以参考空自,整合训练课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科目。

目前,日本空自的F-35A战斗机飞行员训练主要在美国空军卢克基地进行,他们直接编入美军第944战斗机联队第2分遣队,完训后将为日本本土训练F-35飞行员积累重要经验。从缩短飞行训练时间来看,最好的办法是在T-4后期训练完成后,直接使用F-35B进行实机训练,然后直接进入战斗部队。但F-35B的数量很难达到F-15和F-2的水平,仅有的少量飞机执行作战值班和日常训练都很勉强,再抽调出一部分训练新飞行员恐怕很难作到。

作为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F-35B的飞行方式与常规起降战斗机相比多出非常特殊的一项,就是喷气矢量转向状态。训练中,F-35B的飞行员需要飞三种起降科目,分别是常规起降、短距滑跑起飞和垂直起降。不过除了垂直起降较难外,短距起降并不困难。短距起降时,飞行员只要先在操纵界面选好起飞方式,计算机就会自动控制让发动机以最佳的功率运行,喷气口会自动转至最佳角度,然后操纵与普通战斗机相差并不大。至于着陆,除了垂直降落外,普通降落与普通飞机没有差别。

日本引进F-35B后,由于飞机数量少,应该都配备给空自,而不会长时间配给海自,这使海自建立自己的训练部队没有意义。日本应该会参考英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同样使用F-35B作舰载机的国家。不过,英国最终将装备138架F-35B,数量足够多,从而能建立独立的飞行训练部队。与之相比,意大利空军和海军将各装备15架F-35B,情况与日本相近。它也不会建立独立的海军航空兵部队,而与空军一同训练。

随着日本组建两栖作战部队——水陆机动团,未来海自需要更多的空中支援,总是将F-35B划归空自,应用时才交给海自使用的方式会影响作战,未来海自解决这个问题还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