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财政刺激规模能大就尽量大

市场期待已久的财政“大招”正式公布,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影响几何?经历节后的大幅回调,A股、港股后市怎么走?

10月12日16:00,澎湃新闻联合腾讯财经发起“洞见股市”系列直播,邀请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华创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首席资产研究官戴康在线解读。

怎么看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提到的即将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在直播中表示,财政刺激规模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但表态是比较积极的,符合预期,再次确认了政策拐点是实实在在的。

“给个量显然把想象空间给限制住了,给一个开放的态度反而给大家留下更多的空间。”屈宏斌表示。

在他看来,市场预期财政刺激量的规模是在2万亿到5万亿之间,但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是通缩压力进一步显现,因此需要有一个能让大家超预期的刺激规模,使大家觉得政策真的是转向了。“这种量能大就尽量大,要往市场预期上限去靠。”

屈宏斌认为,各部门当下之所以开会,正是因为开始重视通缩压力。“通缩问题不解决的话,牛市顶多就是一个反弹、动荡。”

如何解决通缩?屈宏斌给出了两个建议,一是需要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理应是冲在前面;二是保持政策一致性,尽量不要出台、少出台收缩性的政策,多出台一些有扩张性的政策。

以下是屈宏斌的部分精彩观点实录:

01 财政部发布会表态积极,符合预期,政策拐点已来

屈宏斌:发布会我想所有人都仔细聆听了,虽然说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但表态上我觉得还是比较积极的。这一点是比较符合预期的,基本上进一步确认了这两个礼拜大家一直在讨论的是不是到了政策拐点,我想财政部比较积极的表态再次确认了政策拐点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自从人民银行发布会以后,节后又有发改委的发布会,市场对政策预期出现了调整和波动。财政这方面大家期待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在目前尤其是在面临通缩压力的情况下,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识还是财政政策要更有担当,比货币政策应该起更大的作用。财政政策的发布会,从时间顺序上还是放在了金融和发改委会议之后,所以给大家了一个比较高的期望。

财政部长理直气壮地向大家宣布,我国仍然有比较大的扩大财政赤字和举债的空间,这个非常有意思。说实话学界、投资者对此都有共识,但今天不同的是这句话出自财政部长之口,说得非常坚定、理直气壮,这是非常大的一个亮点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财政政策在操作和执行过程当中都是比较稳妥谨慎的,主要的着力点还在防范风险、去杠杆这方面,对于扩张性的政策实际上还是比较谨慎的。我想大家听到了财政部长类似的表态,包括比如说较大规模增加专项债等等政策,一系列的表态是更加积极。

而且财政政策虽然没有给规模和数量,但是基本上只要我需要,实体经济有实际需求,财政政策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我还可以不断增加,直到实体经济得到好转。所以从预期需求方面、定性方面,财政部这次的表态是除了我们当年的4万亿之外,是相对比较积极、正面的,这可能是大家乐于见到的。

给个量显然把想象空间给限制住了,给一个开放的态度反而给大家留下更多的空间。

02 通缩压力进一步显现,财政刺激规模能大就尽量大

屈宏斌:但无论如何,投资者他们没有那么多深奥逻辑方面的思考,他就是说你给我上干货,到底财政刺激是多大规模?大家对这个量还是比较较真。

我有两个指标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个是市场期待是什么?名义GDP低于实际GDP了,把它校正并恢复到正常情况,这个需要多大的规模?另外一个,包括对于政策规模思路的约束,对未来决心的一些猜测。

现在到今年年底之前或到明年上半年,或者是今明两年,大家觉得财政刺激量的规模在2万亿到5万亿之间,说你必须拿出这么一个规模才够意思,才能起到扭转经济局面的作用。

这种刺激规模的量,不管是从客观需求还是从政策的主动性能做多少,有两种标准:一种是正常情况下比如说经济出现了一些波动,GDP低于以前的增长率了,需要弥补产出缺口,可能需要一个逆周期调节的标准。

另外一种标准是在极端情况下需要用极端的手段。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有的人说需求不足,有的人说产能过剩,有的人说其他的问题,总而言之从宏观自下而上总结为是通缩的压力进一步显现

通缩压力不是一件小事情,在正常经济体里是几十年不遇的非正常情况。一旦面临通缩压力,财政政策上限是什么?就要不遗余力,就是要尽其所能,所以从理论上、原则上没有上限,你需要多少我就做多少。

因为通缩是猛于虎,对整个经济、对债务各方来讲都是要极力避免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刚才所说的无论是两万亿也好、五万亿也好,大家还是按正常逆周期调节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通缩已经成为一个现实。GDP平减指数已连续五个季度是0以下;CPI是已远离正常的输入期间2%-3%,连续两年多都在2%以下,虽然没有负但在0附近;PPI已经连续两年多在负数

这种情况下,刺激规模是不是要更大一点,这样才能够纠错。尤其是在扭转通缩预期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比较让大家超预期的政策量的规模,使大家觉得这次政策真的是转向了。所以这种量能大就尽量大,要往市场预期上限去靠。

03 专项债用于给中低收入人群增收,是有增量意义的

屈宏斌:财政政增量政策无非就是看两点,一是增发债,或中央增发,或地方增发。有些是中央正常的国债,当然要走程序,要等到明年3月份。特别国债不需要上会,这方面是可以随时发的。发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盯着增量政策,什么时候发,发多少?

另外,发完债以后干什么?化债在使用用途方面是排在前面的,这个可能比较符合一贯的政策思路,既能化解风险,同时可以起到扩张性的作用。如果说发了新债,简单就去还旧债填了窟窿,这个是没有增量的

真正有意义的是,花了钱做一些增量。比如说民生领域增加学生生活补贴,这个是明显有扩张性有增加需求的意义。

比如说年初已经有预算给城乡居民涨基础养老保险,给那批每月拿着200块钱的60岁以上的养老居民,给他们每人每月增加20块钱,这个财政是可以直达的,能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

这方面专项债如果再有更多的部分,通过这个渠道给中低收入人群增收能做一些的话,我觉得就是增量。可能对于缓解通缩压力,对于整体经济见底回稳起到一个正面的作用。

所以,到底是维持平衡还是有扩张性的?这个是下一步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方面。

04 通缩问题不解决,奢谈牛市

屈宏斌:通缩之下无牛市。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通缩问题不解决的话,牛市顶多就是一个反弹、动荡。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中长期当然是要盈利,这种改善前期条件就是要走出通缩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开这个会?我的感觉就是从经济层面来讲,大家对于通缩压力的认识取得了重视。自从易纲行长明确提出这个以后,实际上这是一个转折点。虽然说有点滞后,但是亡羊补牢。哪条政策达到预期了?力度够不够?我觉得从账能不能做得平、自己本身部门能不能完成等标准,都可以衡量的。但今天在这个时点应该有一个更核心的标准,能不能解决这个通缩问题?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刚刚开始开了第一枪,未来实际上只要通缩不扭转,政策就应该不断加力,直到走出通缩。走出通缩以后,我们才可以谈微观的盈利改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最后才会进入一个正常的向上的区间。所以,股市还远远没有到由基本面开始已经出现拐点,我们只是政策被证实,政策细节落地还需要时间。

整个过程不是说一开完会就完了,政策拐点就到了、万事大吉了。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只是做了一个政策的宣示。后续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更扎实的动作,从政策层面需要做,市场也是在拭目以待。

05 保持政策一致性,尽量不出台、少出台收缩性政策

屈宏斌:现在政策已经想明白了,政策出现拐点,首先问题层面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通缩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个大家都多多少少有共识。除了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趋势,还需要有一个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现在已经开始做了。货币政策理应是冲在前面,这是主要的责任

另外一方面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什么?统一领导,便于协调,其他非宏观政策部门也应该把思想统一到解决经济的主要矛盾方面,保持政策一致性,尽量不要出台、少出台收缩性的政策,多出台一些有扩张性的政策

比如说像过去那些政策,一边宏观政策极力扩需求,来一个管游戏的部门就给你打压游戏,这个实际上是明显不符合的。

比如说市民化的事,这事说了很多年了,这时候如果把它做得快一点,它就不仅是完成了城镇化的改革任务,同时更重要也有扩张性。因为把基本社保从普通市民扩大到1.7亿外出农民工群体的话,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有些同仁已经测算,即便在不增加农民工收入的情况下,仅仅是给市民均等化的社保,它的消费倾向就会扩大30%,这个群体如果说在未来两三年至少有一半人消费倾向能提高30%的话,实际上能大大促进经济发展。

06 年底能否完成5%的GDP目标不重要,关键在于遏制物价下滑趋势

屈宏斌: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讲,我们不能仅仅盯着GDP5%的增长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3%左右的物价目标。

为什么说这个?因为它对企业盈利来说是最难的。企业盈利不仅看量也要看价,所以你的营收收入、利润都是名义增长。所以我倒觉得今年能否完成5%的GDP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名义GDP,能不能把物价不断下滑的趋势给遏制住,这是在年底前需要关注的。

言外之意,名义GDP不断下行,现在4%左右,但企业盈利不好。因为实际正常情况下,疫情之前名义GDP正常增速是8%以上,6%的GDP,再加上2%的通胀,是8%到9%的区间。现在到了4%这个水平,是拦腰斩的,这种情况下所有行业都觉得内卷,利润盈利不好,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现在往前看关注的目标,与其盯着实际5%的GDP增速,不如多关注名义GDP,名义GDP核心变量除了量的附加值,各个产业增加值产量变化价格很重要。

我们年初公布的宏观目标不要忘记了,除了5%左右的GDP,还有3%左右的物价指数,现在显然物价指数离全年的目标还是比较远,这是需要关注的,明年更是如此。在我们反通缩的过程中,名义GDP的趋势可能比实际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