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革命人物(第25期)| 陈昭礼

图片

陈昭礼(1907—1940),字希周,又名豪人、陈才,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福建省党组织早期领导者和广西百色起义的组织者之一,中共五大、中共六大代表。

图片

图为陈昭礼像

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热心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校党支部书记,组织各院校进步学生参加五卅运动,支援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初露组织指挥才能。
1926年冬,北伐军入闽后,党中央派其回福州。1927年1月,任福州地委书记,大力开展统一战线、民众运动和建立党团组织,以配合北伐军。5月,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在党中央任秘书工作。1927年4月,福建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福建党组织受到严重摧残。7月,受党中央派遣,偕徐履峻、潘超人(潘珍美)赶回福建重建党、团组织,下旬抵崇安,联系转入地下的党、团员,成立中共崇安特别支部;8月,到建瓯建立中共建瓯县委、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任书记。领导闽北及福州、建宁等地革命活动,并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与中共闽南临时委员会一道筹备福建党的各县代表联席会议。12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成立,当选为常委兼组织部长。翌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正式成立,先后担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代理省委书记等职。
他对闽北的革命活动极为重视,1928年4月,到崇安参加全县党团委联席扩大会,介绍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方志敏领导弋横暴动等情况,要求党组织广泛宣传土地革命,发动工农群众,积极准备武装暴动。这次会议为后来的以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农民暴动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29年7月,被党中央调到广西,以省政府秘书长的身份在桂系反蒋将领中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并协助邓小平积极发展革命力量,参加领导百色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主任、前敌委员会委员,为创建红七军和开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0年11月,在红七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仍任政治部主任兼二十师政委。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危害性,立即召开前委会议,决定放弃攻打柳州、桂林,夺取广州的计划,将部队转向湘桂边发展,以便日后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会合。1931年,北上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其时,正是王明把持临时中央局,指责其右倾,要他回广西纠正错误。他据理力争,没有接受王明的指责,在往返于广西、上海过程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3年10月,党组织经过多次了解和考察,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福建事变期间,被派到福建做十九路军上层的统战工作。新四军成立后,被叶挺聘请为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1938年2月,化名陈希周,被派到国民党七十军任上校参议兼战时步兵干训班主任,宣传抗日,秘密发展中共党员。1940年5月,在蒋介石、何应钦的直接干预下离开七十军前往重庆。之后,任全国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到江浙一带前线巡视工作。8月13日,从崇安返回上饶时,在崇安县郊区蜈蚣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图片

图为陈昭礼烈士殉难处纪念碑

(中共武夷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图)

来源:南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南平市委网信办

编辑:谭一璇

审核:缪顺春 李婷

终审:陈一沿